[实用新型]排泥水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829484.1 | 申请日: | 2013-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3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 发明(设计)人: | 马延强;王利强;叶新;赵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泥水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来水厂排泥水的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水厂净水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具有危害性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满足生活饮用及工业生产的需要。在水处理过程中,排泥和冲洗环节会产生大量废水(下文统称为“排泥水”),这些废水主要来自反应池、沉淀池和滤池。这些排泥水通常排入江河,不仅淤积河床,妨碍航运和行洪,而且成为水体的重大污染源。此外,自来水厂排泥和冲洗环节的自用水量一般占水厂处理规模的4%~5%左右。尤其对于一个从江河中取水的水厂来说,排泥和冲洗又消耗了大量的电能,特别是将原水经长距离输送过来的水厂。经测算,对一个处理规模为30万m3/d的水厂,每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泥水约为1.5万m3/d,消耗电能约为600kwh/d,而且,原水输送距离每增加1km,每天还将再多消耗约150kwh的电能。
对排泥水进行脱水能够降低其中污泥的含水率,进一步缩减污泥的体积,回收其中的水资源,不仅可以避免排泥水对环境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还可以节约水资源以及长距离引水的基建投资及输水电耗等问题。传统的排泥水处理设备一般是由“排泥水调节池+浓缩池+脱水机房”组成,主要采用重力浓缩的方式,利用浓缩池的沉降功能去除污泥以降低回用水的浊度,该设备存在浓缩池占地面积过大的不利因素,基建投资较大,而且排泥水固液分离效率较低,出水水质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排泥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较大,且固液分离效率较低,出水水质难以保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泥水处理系统,采用膜处理装置对排泥水进行固液分离,取代了传统的浓缩池,既缩小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又提高了固液分离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一用于调节所述排泥水水量的调节池;一与所述调节池连通的膜处理装置;以及一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设置于所述调节池与所述膜处理装置之间连通的主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膜处理装置中设有超滤膜组件。
所述超滤膜组件中的超滤膜孔径为0.01μm~0.015μm。
更进一步地,所述超滤膜组件的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
所述加药装置与所述主管路之间设有一计量泵。
较佳地,位于所述计量泵与所述膜处理装置之间的主管路部分设有至少一个“S”形弯管。
所述调节池与所述加药装置之间还设有一调节罐。
所述调节池与所述调节罐之间设有一控制阀。
所述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连接一进水泵。
所述膜处理装置的出水口与一清水池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的排泥水处理系统,采用超滤膜组件进行固液分离,超滤膜组件为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其单位体积内有效膜面积大,互相之间间距较小,装填密度较高,单位占地面积小,与其他形式膜组件比较,具有更高的有效膜面积。超滤膜组件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排泥水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成为浓缩液,从而实现对排泥水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自来水厂的排泥水经处理后,出水COD去除率能够达到95%以上,出水浊度保持在1NTU以下,因此,出水可输送至自来水厂的沉淀池,从而实现了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回收再利用,水厂每减少处理规模1%的自用水量,每天可以节约水量约3000m3。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减少了水厂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的排放量,不但节约了远距离输送原水消耗的电能,又有利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综合利用。
二、本实用新型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取消了传统的混凝池,药剂与排泥水在主管路的“S”形弯管内充分混凝,尤为重要的是,排泥水处理系统采用膜处理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浓缩池,更加缩小了系统的占地面积,计算得出,本实用新型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仅为传统重力浓缩方式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的30%~50%,有效地减少了基建投资及输水电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排泥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膜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94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