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挡砂片的井下旋流除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3031.8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4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闫月娟;王尊策;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02 | 分类号: | E21B43/02;E21B43/38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挡砂片 井下 除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中的井下工具。
背景技术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长期的注水开发造成地层胶结变差,同时填砂压裂、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采出液携砂能力增强。虽然产液量不断加大,但是同时也导致地层出砂量上升。在采油泵举升过程中,由于砂粒的冲蚀和磨损,泵效降低,检泵周期缩短,甚至经常引起砂卡和砂堵等事故。此外,在原油集输过程中,时常出现管线积砂堵塞,输油泵泵壳磨穿,阀门损坏,仪表失灵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原油的正常生产。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油田常用的防砂方法是采用在采油泵下方安装割缝衬管、绕丝筛管等滤砂管柱来阻止地层砂进入井筒。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施工成本低,但有效期短,只能防住较大的砂粒,且容易堵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挡砂片的井下旋流除砂器,该种井下旋流除砂器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在采油泵下端,可利用液体的旋流原理对油井的产出液进行液固分离,防砂效果好,保证了采油泵的长时间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带有挡砂片的井下旋流除砂器,包括一个与采油泵的泵吸入口相连接的泵筒连接头,其独特之处在于:在泵筒连接头下方依次连接有挡砂筒、变径短接、旋流分离筒以及底端丝堵;其中,旋流分离筒为中空的直管,在筒的中段开有若干进液孔,在筒的底段开有孔状的出液口,出液口的孔径为进液孔的孔径的2倍,底端丝堵上固定有一个导流锥,导流锥的锥顶位于进液孔之上;在所述挡砂筒内固定有一根由直管和锥管连接后构成的挡砂管,在直管内有若干倾斜的挡砂片;挡砂管的下端入口密封连接后位于变径短接的中央通孔内,锥管下端入口与旋流分离筒相连通,挡砂管的上端出口位于泵筒连接头的导流腔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种井下旋流除砂器设有旋流分离筒和挡砂筒,在采油泵的泵吸力作用下,油井产液由进液管吸入在导流锥的导流作用下产生旋流,由于固液两相存在密度差,较轻的油水混合液经内旋流,通过挡砂管进入采油泵的吸入口,较重的砂相则随外旋流运动到旋流分离筒底端器壁处,经出液口流出。如果,进入挡砂管的液相中含有少量砂砾,则旋转而上的砂粒在挡砂片的作用下会由螺旋流转变为直线流,在向上的流动过程中碰撞到挡砂片后而折返。本种井下旋流除砂器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在采油泵下端,可利用液体的旋流原理对油井的产出液进行液固分离,防砂效果好,保证了采油泵的长时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筒连接头,2-锥管,3-直管,4-挡砂片,5-变径短接,6-导流锥,7-进液孔,8-出液口,9-底端丝堵,10-旋流分离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所示,该种带有挡砂片的井下旋流除砂器,包括一个与采油泵的泵吸入口相连接的泵筒连接头1,其独特之处在于:在泵筒连接头1下方依次连接有挡砂筒、变径短接5、旋流分离筒10以及底端丝堵9。
其中,旋流分离筒10为中空的直管,在筒的中段开有若干进液孔7,在筒的底段开有孔状的出液口8,出液口8的孔径为进液孔7的孔径的2倍,底端丝堵9上固定有一个导流锥6,导流锥6的锥顶位于进液孔7之上;在所述挡砂筒内固定有一根由直管3和锥管2连接后构成的挡砂管3。另外,在直管3内有若干倾斜的挡砂片4;挡砂管3的下端入口密封连接后位于变径短接5的中央通孔内,所述下端入口与旋流分离筒10相连通,锥管2的上端出口位于泵筒连接头1的导流腔内。
使用时,将本种井下旋流除砂器安装在采油泵的泵吸入口下端。启动采油泵后,在泵吸力作用下,油井产液由进液管吸入,在导流锥的导流作用下产生旋流,由于固液两相存在密度差,较轻的油水混合液经内旋流,通过挡砂管进入采油泵的吸入口,较重的砂相则随外旋流运动到旋流分离筒底端器壁处,经出液口流出。如果,进入挡砂管的液相中含有少量砂砾,则旋转而上的砂粒在挡砂片的作用下会由螺旋流转变为直线流,在向上的流动过程中碰撞到挡砂片后而折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30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温墙板
- 下一篇:多重PCR检测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