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物料输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822953.7 | 申请日: | 2013-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9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明;牛斌;牛晓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新明 |
| 主分类号: | B65G29/00 | 分类号: | B65G29/00;B01J4/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 地址: | 25001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物料输送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实现大体积固定物料输送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物料垂直方向的运送,如在反应釜顶端投料等方式,一般可以采用传送带的形式提成物料的垂直高度,达到送料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管路连接,利用泵的力量将物料提高到目标高度的方式,但是上述这些方式中,传送带适用于细碎的固体物料送料,但是对于较大体积的物料则难以有很好的效果,且由于传送带连续转动,只适合需要连续送料的反应器,且反应器的进料端必须为开口设置才能应用传送带,对于某些需要密封送料的反应器,传送带就不适合使用了;而且部分设备进料一端温度较高或为其他不适合人工操作的环境,现有的送料机构也无法满足这部分设备的送料需要;
而管路输送一般仅用于液体输送,对于固态物料,特别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固体物料,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且管路输送受限于泵的能力,物料的输送高度和输送量均受到较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物料输送,特别较大体积固体物料输送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大体积固定物料输送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的圆桶状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内筒体,所述的内筒体中心设置有转轴,内筒体筒壁与转轴之间通过辐条连接,内筒体筒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每个开口内侧的内筒体内连接有料仓,所述外壳左右两侧筒壁上各设置有一个与内筒体开口对应的窗口;所述的外壳为双层结构;采用这种设计的物料输送装置,物料通过外壳的窗口和内筒体上的开口进入料仓并随内筒体转动,当转动到外壳另一侧的窗口时,物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窗口送出实现物料的输送,这种装置特别适合为不适宜人工送料的反应器送料,且实现了原料的原始形态送料,满足了不同生产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物料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的圆桶状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内筒体,所述的内筒体中心设置有转轴,内筒体筒壁与转轴之间通过辐条连接,内筒体筒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每个开口内侧的内筒体内连接有料仓,所述外壳左右两侧筒壁上各设置有一个与内筒体开口对应的窗口;所述的外壳为双层结构;
采用这种结构后,只需将较大体积的物料送至远离反应器一端外壳的窗口上,内筒体在转轴的带动下开始转动,当内筒体转动到使开口与窗口对应时,物料通过开口进入到料仓内,之后料仓继续随内筒体转动,此时外壳的壳体起到了封闭开口的作用,避免物料外泄,当内筒体转动到该料仓连接的开口与外壳另一侧的窗口对应时,料仓内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窗口排出进入反应器或其他设备,从而实现较大体积物料的送料;
其中内筒体筒壁与转轴之间通过辐条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转轴带动内筒体转动,且辐条起到了对内筒体的支撑作用,为了达到最为稳定的效果,一般可在转轴的两端各设置一层辐条与内筒体连接;
内筒体上可以设置一个开口并对应一个料仓,也可根据具体送料的要求设置多个开口及其对应的料仓,只需这些开口的大小和位置均与外壳上的窗口对应即可;
所述的料仓倾斜向下的设置在内筒体内,使料仓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有一个负角度,这样当进料时就可以利用物料自身的重力落入料仓中;当转至壳体另一侧时则又利用物料自身的重力送出料仓中进入反应器或其他设备中;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可以设置转轴的转动间隔,当每个开口与窗口对应时则控制转轴停止转动一定时间,便于更好的进料或出料;
由于物料进入料仓后,料仓的质量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料仓的稳定性,所述的料仓与内筒体固定连接。
由于外壳为双层结构,同时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这样就使得外壳的双层结构形成了一个热风腔,通过该热风腔可以对内筒体提供持续稳定的热源,对内筒体内的物料进行预热;所述的外壳外侧还设置有保温层,这样可以保证壳体内的温度恒定,防止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风的利用效率。
所述的窗口上均设有贯穿外壳和保温层的加强板,这样就可以保证外壳上窗口部分的结构强度,防止由于内筒体的转动与外筒体之间的摩擦导致窗口部分的变形,所述加强板靠近内筒体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的密封件,且该密封件一直与内筒体的筒壁接触以起到密封的效果,同时之所以将密封件设置在加强板上,是由于加强板能够给予固定密封件足够的支撑作用,使其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新明,未经王新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29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解槽保温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车中空玻璃合片定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