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2144.6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8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志;邹方;刘建东;蒋倩;申望;陈磊;屠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B45/02 | 分类号: | B23B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电动 螺旋 轨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动化制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
背景技术
制孔、连接是航空产品装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产品总装阶段,有些装配连接用孔是现场制作,在开敞性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动制孔设备完成,但也有一些开敞不良的狭窄制孔区,这些制孔区同时伴随有一定的高空作业性质,通常制孔设备(如机器人、数控五座标制孔设备)很难应对。
目前,国内在开敞不良的狭窄制孔区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制孔工艺,即采用普通电钻或气动进给钻以硬质合金刀具进行制孔,其基本工艺步骤是:划线→钻孔→粗铰(或扩孔)→精铰。这种制孔方式一把刀具只能加工一种直径的孔,加工质量不稳定,加工步骤多、效率低,特别是难加工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刀具损耗严重,成本很高,制孔质量难以满足飞机装配长寿命连接要求;狭窄制孔区高质量制孔已成为国内航空制造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以有效解决国内航空装配领域中机翼根部、垂尾、平尾等狭窄且有一定高度的作业空间的制孔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以改变传统的制孔方式,用一把刀具加工多种直径的孔,提高制孔质量和效率,减少加工步骤,降低制孔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确保制孔过程产生的切屑粉末化,并通过特定管道排出制孔作业区,避免切屑飞散和刮伤孔壁,提高孔壁粗糙度,改善制孔作业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所述制孔装置由铣削动力系统、刀具中心点径向变位调整机构、螺旋轨迹驱动系统、真空排屑系统和机壳本体构成;
所述铣削动力系统包括有滑动套,滑动套内转动地设有外偏心套,外偏心套内转动地设有内偏心套,内偏心套内转动地设置一主轴,主轴前端通过卡套连接有刀具,主轴后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于一主轴电机;所述内偏心套的内、外轮廓轴线具有间距;所述外偏心套向后伸出滑动套,外偏心套后部同心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
所述刀具中心点径向变位调整机构包括有固定套设在所述内偏心套前端的蜗轮,一蜗杆套对应设置在蜗轮外侧且与外偏心套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与蜗杆套之间啮合设有一蜗杆;一紧定螺钉穿过外偏心套抵顶于内偏心套上;
所述螺旋轨迹驱动系统包括有支架,支架上设有一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由一公转伺服电机驱动;支架上还设有一滚珠丝杠,该滚珠丝杠由一进给伺服电机驱动,与所述滚珠丝杠配合的螺母通过一螺母座连接于滑动套;
所述真空排屑系统包括有密封罩设在制孔装置前端的吸尘套,吸尘套通过一真空排屑管连接于一外部真空源;
所述机壳本体包括一底座和底座上设置的防护罩,机壳本体前端连接所述吸尘套,铣削动力系统的滑动套滑设在所述底座上;螺旋轨迹驱动系统的支架固定底座上;防护罩扣设在螺旋轨迹驱动系统上方;所述底座上设有操作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本体的防护罩上设有操作显示系统;该操作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器、启动按钮、确定按钮、选择按钮、设定按钮和急停按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宽度大于第二齿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齿轮与公转伺服电机之间设有公转减速机;所述滚珠丝杠与进给伺服电机之间设有进给减速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偏心套与外偏心套之间设有一轴向限位环;所述轴向限位环是由两个半圆环对合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电机后部设有滑环;外偏心套后端固定设有一圆筒状护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偏心套上设有一紧定环,所述一紧定螺钉穿过外偏心套抵顶于内偏心套上的紧定环;所述紧定环由两个半圆环组成;所述紧定螺钉安装在蜗杆套的后段,且沿蜗杆套周向均布三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蜗轮前端面设有刻度盘,所述蜗杆套上设有调整指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2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