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压铸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1725.8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5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宁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608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性能 压铸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氟橡胶是含有氟原子的合成橡胶,具有耐高温、耐油及耐多种化学药品侵蚀的特性,是现代航空、导弹、火箭、宇宙航行等尖端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材料。
压铸工艺是利用高压将金属液高速压入一精密金属模具型腔内,金属液在压力作用下冷却凝固而形成铸件。
压铸模具是用于铸造液态模锻的一种模具,模具活动的型腔面随着金属液的冷却过程加压锻造,使金属液凝固成压铸件。压铸模具主要包括动模、定模、模胚和模仁,定模固定设置于模胚上,动模盖合在定模上并形成压铸腔体,模仁设置于腔体内。在冷室压铸工艺中,金属液由手工或自动浇注装置浇入压室内,然后压射冲头前进,将金属液压入型腔。在热室压铸工艺中,压室垂直于坩埚内,金属液通过压室上的进料口自动流入压室,压射冲头向下运动,推动金属液通过鹅颈管进入型腔。金属液凝固后,压铸模具打开,取出铸件,完成一个压铸循环。现有压铸工艺还采用抽气装置对压铸腔体进行抽气,减少腔体内的气体。
在发明人的仔细研究和验证下,发现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缺陷:
现有压铸模具在合模不良的情况下,空气容易从上下模具间的缝隙中渗入模具内,或者由于高速填充,快速冷却,型腔中气体来不及排出,致使压铸件常有气孔及氧化夹杂物存在,因高温时气孔内的气体膨胀会使压铸件表面鼓泡,从而降低了压铸件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压铸模具,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压铸模具的密封性能,避免了模具型腔内空气的存在,降低了压铸件气孔及氧化夹杂物的数量,进而提高压铸件的成品合格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压铸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盖合于所述定模上,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开设有压铸腔体。独特的,在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安装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在所述密封圈上开设有缺口,用于装设抽气装置,并且对所述压铸腔体进行抽气作业。
或者,进一步的,在所述动模上与所述定模的接触面开设有凹槽;
所述密封圈凸出所述接触面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安装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或者,更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的制作材质为氟橡胶。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定模和动模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利用密封圈的弹力与定模和动模充分接触,代替了定模和动模的直接接触,提高了密封效果,避免了模具型腔内空气的存在,进而降低压铸件气孔及氧化夹杂物的数量,提高压铸件的成品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还在密封圈上开设有缺口,用于放置抽气装置,进一步减少了模具腔体内的空气含量,提高压铸件的成品合格率。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截面形状为梯形的密封圈安装槽,提高了密封圈的稳固性。密封圈采用氟橡胶耐热材质制成,降低了密封圈在高温工作下老化程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竖直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槽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压铸模具,包括动模10、定模20、模胚30和模仁40。定模20固定设置于模胚30上,动模10活动设置于定模20上,模仁40设置于动模20和定模10之间的腔体5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17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