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开关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7060.5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引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1/36 | 分类号: | H02M1/36;H02M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关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开关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代逆变开关电源电路中,软开关设计是其前沿技术之一,尽管实现软开关有多种方案,但是不管哪一种,必须要为系统提供一种谐振能量,确保实现软开关状态,其中应最多的方案是用变压器漏感能量作为谐振能量,这种方式导致该电路有两大难点难以突破,其一用变压器自身漏感感量的批量一致性难以控制,其二因先天结构局限该电路软开关实现的负载范围受限,特别是在小功率或系统空载时难以实现软开关状态,一般在60-90%设计功率范围内才能实现软开关;也有单独制作漏感,对功率范围有一定的拓展,但是基本采用开放式磁路,系统干扰大,发热量大等缺点,因此导致主机系统的一致性差。
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是:漏感电感难以控制,因而导致系统实现软开关的功率范围受限;开放磁路制作的电感安装固定有特殊要求,发热量大,系统干扰强,整机的一致性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关电路,以减少电磁干扰,感量容易控制,可以应用于多种拓扑结构,且实现大功率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开关电路,其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一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连接第一绕组L11的一端,所述第一绕组L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所述第一绕组L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绕组L22、第三绕组L21-1和第四绕组L21-2,所述第二绕组L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绕组L12的两端,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为正极输出端,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
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另一端,且为负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五绕组为EE型、EI型、C型或环形磁芯通过绕制数匝线圈形成的绕组。
通过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开关电路,采用闭合磁路开气隙的方法,电感绕组将气隙覆盖,减少电磁干扰,感量容易控制,可以应用于多种拓扑结构的软开关电路如:移相全桥、有限双极性、半桥等,同时据负载大小和系统配置选取不同感量的电感值,并配合连接漏感电感绕组的匝比,实现不同功率和系统负载特性的要求,实现大功率范围的软开关状态,基本可以达至0-100%全功率范围的软开关状态。且对软开关的生产工艺要求也大为降低,减低生产和测试成本,确保批量产品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开关电路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软开关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一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连接第一绕组L11的一端,所述第一绕组L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引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引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70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2M 用于交流和交流之间、交流和直流之间、或直流和直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用于与电源或类似的供电系统一起使用的设备;直流或交流输入功率至浪涌输出功率的转换;以及它们的控制或调节
H02M1-00 变换装置的零部件
H02M1-02 .专用于在静态变换器内的放电管产生栅极控制电压或引燃极控制电压的电路
H02M1-06 .非导电气体放电管或等效的半导体器件的专用电路,例如闸流管、晶闸管的专用电路
H02M1-08 .为静态变换器中的半导体器件产生控制电压的专用电路
H02M1-10 .具有能任意地用不同种类的电流向负载供电的变换装置的设备,例如用交流或直流
H02M1-12 .减少交流输入或输出谐波成分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