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维持电流的环形VDMOS结构的ESD保护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1656.4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9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莲;顾晓峰;黄龙;董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7/02 | 分类号: | H01L27/02;H01L29/06;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维持 电流 环形 vdmos 结构 esd 保护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的静电保护领域,涉及一种高压ESD保护器件,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维持电流的环形VDMOS结构的ESD保护器件,可用于提高片上IC高压ESD保护的可靠性。
背景技术
随着功率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功率集成电路(IC)已成为众多电子产品中电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向双扩散绝缘栅场效应管(LDMOS)和纵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DMOS)功率场效应器件是上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常用功率器件,它们的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例如在直流电源,马达传动,显示屏驱动电路等高压、大功率电路系统中,LDMOS或VDMOS功率器件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半导体器件。然而,在工程应用实践中,常常会因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电路系统功能失效或损坏。据调查,近37%的失效是因不易为人所知的静电放电(ESD)引起的,即工程师们所谓的“偶然”失效。倘若要排除这些潜在的“偶然”失效因素,就必须在高压电路或功率集成电路的被保护端口设置合适的ESD防护措施。
近20年来,人们利用功率器件大电流、耐高压的特性,常采用LDMOS在智能功率IC的输出端口既用作功率驱动管,又用作ESD防护器件。然而,在ESD防护应用中的实践证明,LDMOS器件的ESD保护性能较差,少数LDMOS器件因其栅氧抗击穿能力低,抵抗不了高压ESD脉冲的冲击而被损坏。即使多数LDMOS通过场板技术或降低表面场 (RESURF)技术,提高了器件的栅氧抗击穿能力,但是,大部分LDMOS器件仍在高压ESD脉冲作用下,一旦触发回滞,器件就遭到损坏,鲁棒性较弱,达不到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电子产品要求人体模型不低于2000 V的静电防护标准(IEC6000-4-2)。最近几年,有人提出将VDMOS应用于高压ESD保护,与LDMOS相比,虽然VDMOS器件的ESD鲁棒性略有提高,但维持电压仍然偏低,且还存在高触发电压、低维持电压、容易进入闩锁状态的风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形VDMOS技术方案,它可构成一具有上、下、左、右四面均有电流导通路径的ESD保护器件,可提高器件导通均匀性、降低导通电阻,增大器件的维持电流,在高压ESD防护中能够快速开启,能有效避免VDMOS器件在进入闩锁状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高压ESD防护器件中普遍存在的ESD鲁棒性弱、抗闩锁能力不足等问题,本发明实例设计了一种具有高维持电流的环形VDOMS的ESD保护器件,既充分利用了VDOMS器件能承受高压击穿的特点,又利用了器件的环形版图设计,以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大维持电流。通过特殊设计的P阱、N埋层、N阱和P下沉掺杂版图层次,使器件在高压ESD脉冲作用下,具有环形结构的反向PN结击穿,形成类似四个VDMOS并联多条ESD电流泄放路径。通过综合权衡及器件版图参数的合理控制,可得到耐高压、高维持电流,低导通电阻、强鲁棒性的可适用于高压IC电路中的ESD保护器件。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高维持电流的环形VDMOS结构的ESD保护器件,其包括具有由四个并联VDMOS构成环形结构的ESD电流导通路径,以提高维持电流和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其特征在于:主要由P衬底,N埋层,第一P阱,第一N阱,第二P阱,第二N阱,第三P阱,P下沉掺杂,第一P+注入区,第一N+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三P+注入区,第一场氧隔离区、第二场氧隔离区、第三场氧隔离区、第四场氧隔离区、第五场氧隔离区、第六场氧隔离区和第一多晶硅栅及其覆盖的第一薄栅氧化层、第二多晶硅栅及其覆盖的第二薄栅氧化层构成;
所述N埋层在所述P衬底的表面部分区域;
所述P衬底和所述N埋层的表面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一N阱、所述第二P阱、所述第二N阱及所述第三P阱;
所述N埋层与所述第一N阱的横向叠层长度必须满足ESD设计规则,所述N埋层与所述第二N阱的横向叠层长度必须满足ESD设计规则;
所述第一P阱内设有所述第一P+注入区,在所述P衬底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注入区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
所述第一N阱内设有所述第一N+注入区,所述第一P+注入区的右侧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的左侧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
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横跨在所述第一N阱和所述第二P阱表面部分区域,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的左侧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的右侧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16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正向耐压的可控硅台面结构
- 下一篇:IC芯片散热固定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