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次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0568.2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5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良军;万先凯;乐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大海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循环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二次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合流制城市管道污水由于纳管水质复杂,存在较为严峻的有机物降解和脱氮压力;此外,部分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处理液)的流入也带来污水水质水量的大范围波动,冲击生化处理系统,影响污水处理稳定性;上述问题加剧了城市污水厂达标处理的难度,将破坏受纳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周边环境的快速恶化。
采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来处理城市污水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活性污泥处理系统通过大量菌胶团及游离微生物的吸附-生物氧化来降解有机分子,另一方面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废水脱氮处理;但活性污泥法受水质波动影响较大,且通常占地面积较大。生物膜法由于生成较高密度的生物膜,可降低设备容积,减小进水冲击;但相同反应时间下,其有机物去除率(在70-90%)却很难达到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有机物去除率在90-98%)处理效果。从最终出水来看,生物膜法由于其微生物种群较为丰富,最优出水BOD可达10mg/L,优于活性污泥法。
移动床生物膜法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其载体的稳定性和密度特性(通常为0.95-0.98g/cm3),能将生物膜输送至全反应器,加大生物膜、氧气和反应底物的接触几率;较其他生物膜法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在专利公开号为101891344A的中国专利、专利公开号为101560038的中国专利、专利公开号为1887739的中国专利,均公开了用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同处理污水的污水处理装置,但其中的生物膜均为固定设置的,不能适用于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共同处理污水的处理方法。
因此,开发一种兼具活性污泥法与移动床生物膜法两者优势的污水处理装置,将为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及已有污水厂提标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选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可使用活性污泥法和移动床生物膜法共同处理污水,兼具二者的优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次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好氧池、缺氧池、进水管、出水管,进水管连通缺氧池,出水管连通好氧池,好氧池围绕缺氧池设置,好氧池和缺氧池间设有均连通好氧池、缺氧池并与好氧池、缺氧池构成液流回路的循环液孔道和回流孔道;好氧池内设有导流板,导流板分隔好氧池内空间形成位于导流板两侧并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好氧池内还设有使液体在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中回转流通的曝气装置,且液体流动速度矢量在竖直方向上分量的数值大于在水平方向上分量的数值;缺氧池内设有搅拌装置。
处理污水时适量向好氧池内加入由活性污泥和移动床生物膜载体构成的悬浮载体,悬浮载体随污水在曝气装置的推动下由导流板导向在好氧池内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间回转流通,构成第一个水流循环,污水还可经由循环液孔道从好氧池进入缺氧池、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经由回流孔道从缺氧池进入好氧池,构成第二个水流循环,从而形成一种二次循环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的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的管口设有筛网,所述缺氧池内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管口高度高于所述进水管的管口高度。筛网可防止好氧池内的填料随处理后的污水从出水管排出,污泥回流管可使外部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内,通过调节污泥回流量可控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比例。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垂直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面,第二通道靠近缺氧池,所述曝气装置设于好氧池底部与第一通道对应的位置。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竖直,曝气装置在第一通道底部曝气,使第一通道内的水流方向向上,从而使第二通道内的水流方向向下,形成第一通道内的升流区和第二通道内的降流区。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的顶部与所述好氧池的顶部的间距a为好氧池深度L的0.15倍-0.2倍,导流板的底部与好氧池的底面相离的距离b为好氧池深度L的0.15倍-0.2倍。在导流板的顶部和底部各留出适当间距,使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通,构成一个水流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孔道均布于缺氧池内侧壁底部,所述循环液孔道均布于缺氧池内侧壁上循环液孔道的分布带,分布带的位置高于好氧池内导流板底部、低于好氧池内导流板顶部。好氧池内的污水可通过各循环液孔道进入缺氧池,缺氧池内底部的污水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可从回流孔道进入好氧池,构成一个水流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的底面位于第二通道下方的部分沿靠近缺氧池的方向向上倾斜。使第二通道内的水流被导向至曝气装置上方,继续受曝气装置推动进行水流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大海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大海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0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