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突缘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0474.5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1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声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3/16 | 分类号: | F16D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叶琦玲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突缘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汽车传动轴和变速箱的突缘叉。
背景技术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突缘叉是汽车传动轴上的零件,其作用是连接传动轴和变速箱,传递扭矩。现有技术的突缘叉毛坯为锻造件,突缘叉毛坯再经过机加工最终成形。现有技术的突缘叉毛坯比较笨重,而重量是决定锻造件采购价格的重要因素,从而突缘叉毛坯的采购成本较高;在机加工过程中突缘叉的切削量有限,因此,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加工成形的突缘叉100也比较笨重,而突缘叉100是随着传动轴一起转动的,且与传动轴保持一定的角度关系,突缘叉100越重,传动轴的动平衡效果就越差;另外,突缘叉100的笨重也越来越不符合人们日益重视的车辆轻量化理念,不利于车辆的节能减排;在车辆的轻量化以及突缘叉自身采购成本需要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优化突缘叉的结构,使突缘叉能够减重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比较重要的降成本的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重量较轻、采购成本较低、使传动轴动平衡效果好、有利于车辆轻量化的突缘叉,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突缘叉,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U形叉,所述U形叉上设有同轴排布、与所述底座的底面平行、与传动轴连接的一组装配孔;
一组所述装配孔外端的下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底座的底面贯通、使所述装配孔的壁厚均匀的仿形凹槽,所述仿形凹槽使支撑于所述装配孔的侧壁和所述底座之间的所述U形叉的各侧壁的壁厚相等;
所述底座的底面中心设有一凹坑,所述凹坑的侧壁及底部的壁厚相等;
所述底座的与所述U形叉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凹台。
优选地,所述凹坑的开口为圆形。
优选地,所述仿形凹槽的内部夹角均为圆角。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四角分别设有一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突缘叉的材料为45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突缘叉,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仿形凹槽、凹坑及凹台在突缘叉毛坯的锻造工艺中即可成形,从而使突缘叉毛坯减重,降低了突缘叉毛坯的采购成本;且使所述突缘叉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重量减轻不少,提高了传动轴动平衡效果,有利于车辆轻量化。
2、仿形凹槽内部夹角设为圆角,避免了应力集中,使本实用新型不易损坏,且也使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毛坯易于锻造成形。
3、本实用新型的材料采用45钢,便于原材料的采购,经济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的突缘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的结构示意图1。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的结构示意图2。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0 现有技术的突缘叉
200 本实用新型的突缘叉
201 仿形凹槽
210 底座
211 凹坑
212 安装孔
213 凹台
220 U形叉
221 装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2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04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