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回火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98050.X | 申请日: | 2013-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5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周德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安科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7/04 | 分类号: | F28D7/04;B01D53/26;F02B7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610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火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汽车除碳设备的防回火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解水产生的氢氧气体可对汽车发动机实现免拆引擎去除积碳,但是利用电能电解水产生的氢氧气带有一定的温度和水蒸气,为了保证氢氧气体的纯度,必须对气体进行冷却,过滤掉水蒸气,降低氢氧气的温度,才能输出干燥纯净的氢氧气体,使发动机在除碳过程中不受损坏。但现有的冷却装置技术在防回火及泄水方面还有待提高,容易出现泄水过度,造成冷却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出现回火,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回火冷却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装置在泄水和防回火方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回火冷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盘管,所述盘管两端分别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相连;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伸入到壳体内的底部,所述进气管底端设有气泡发生装置;所述壳体上设有泄水口,泄水口安装有泄水阀,所述泄水口的位置高于所述气泡发生装置的位置,这样可以保证气泡一定经过水的冷却之后才会从出气口排出,同时避免进气口与出气口直接相通,有效防止回火爆炸。
优选方案为,所述壳体上设有泄气口。当除碳设备停止产气时,释放冷却装置内部气体。
优选方案为,所述壳体上设有防爆头,安装防爆片。如发生回火,防爆片瞬间爆破,释放冷却装置内部压力,保护除碳设备不受损坏。
优选方案为,所述壳体下部设有排渣口。排泄冷却装置内部残渣,保证内部清洁。
优选方案为,所述壳体侧面设有液位显示管。氢氧气体冷却后产生的水分可通过液位管显示。当液位达到液位上限时,可进行泄水。当液位达到下限时,停止泄水。
工作原理: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流经盘管、不断循环,将壳体内的水冷却;氢氧气体由进气口进入,通过进气管到达气泡发生装置,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壳体内的水中逐渐上升,温度逐渐降低,氢氧气体中的水蒸气被冷却形成水分,从出气口输出的是干燥纯净的氢氧气体,降温过程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泄水口高度设计,保证冷却装置最低水位,不仅有效保证冷却效果,还可以防止回火爆炸。
2、设计可视液位显示管,可观察冷却装置内部水位,水位达到上限时能够及时泄水,保证气体的冷却效果。
3、排渣口设计,定期进行排渣,有效防止冷却装置内部残渣堆积,造成内部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该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回火冷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回火冷却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回火冷却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
1、壳体;2、制冷剂入口;3、制冷剂出口;4、盘管;5、进气口;6、出气口;7、进气管;8、气泡发生装置;9、泄水口;10、泄水阀;11、泄气口;12、防爆头;13、排渣口;14、液位显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回火冷却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壳体内设有盘管,盘管两端分别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相连;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伸入到壳体内的底部,进气管底端设有气泡发生装置;壳体上设有泄水口,泄水口安装有泄水阀,泄水口的位置高于所述气泡发生装置的位置。
壳体上设有泄气口。当除碳设备停止产气时,释放冷却装置内部气体。
壳体上设有防爆头,安装防爆片。如发生回火,防爆片瞬间爆破,释放冷却装置内部压力,保护除碳设备不受损坏。
壳体下部设有排渣口。排泄冷却装置内部残渣,保证内部清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安科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安科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80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