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6618.4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任工昌;曹录海;吕若尘;翁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04 | 分类号: | E04G2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罗来兵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两个 换向 混凝土泵 车泵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泵车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为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可是现有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工作于料斗内的混凝土内,工作过程中泵送系统出现问题维修不方便,且处于混凝土内的泵送系统容易受到混凝土的阻力干扰换向所需力比较大。并且现有泵送系统换向时间慢,且换向阀直接与液压缸接触,频繁换向造成液压缸和换向阀的磨损,导致接口处密封不良,降低泵送效率,且因为泄露导致压力损失,为了把混凝土泵送到相同的高度必须增大压力。目前混凝土泵车的S阀泵送系统换向速度慢,磨损大,因此,为了改善现有泵送系统的不足,需要一种可以解决现有泵送系统问题的新的泵送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能够实现泵送系统与混凝土分离,具有工作环境良好,利于维护保养及维修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包括第一换向阀体1和第二换向阀体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1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分别设有一个垂直贯通的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1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贯通的第二通孔11和第四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内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所述第二通孔11一端与第一液压缸体5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四通孔13一端与第二液压缸体6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另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和第二液压缸体6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杆7和第二活塞杆8。
所述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为圆柱形,沿圆形剖面方向分别设有一个贯穿的通口14和一个L型通口15,所述L型通口15一端与通口14平行,另一端竖直向下。
所述通口14和L型通口15的剖面为圆形。
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的中心垂直,所述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中心垂直。
所述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剖面为圆形。
所述第一通孔10与第一换向阀芯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三通孔12与第二换向阀芯4的直径相匹配。
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的内径与第一活塞杆7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液压缸体6的内径与第二活塞杆8的外径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工作时,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上下运动实现换向。第一换向阀芯3向下运动至第一液压缸体5与Y型管9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二换向阀芯4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15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15向第二换向阀芯4进料。
进料完毕后,第二换向阀芯4向下运动至第二液压缸体6与Y型管9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一换向阀芯3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15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15向第一换向阀芯3进料,这样往复循环运动实现连续送料进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换向系统和混凝土分离的方法,不仅缩短了换向所需时间,提高泵送效率,而且泵送系统处于料斗下,在混凝土自身压力作用下也有利于液压缸的进料。混凝土与泵送系统分离也便于维修和保养,提高泵送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液压缸体5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向阀体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换向阀体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向阀芯3和/或第二换向阀芯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66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