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呼吸内科专用防损伤吸痰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4836.4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7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利峰;宫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利峰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55 山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吸 内科 专用 损伤 吸痰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院呼吸科用的吸痰管,具体涉及一种呼吸内科专用防损伤吸痰管。
背景技术
呼吸内科,经常有重症病人或者昏迷的病人有痰而不能自行咳出,这时就需要用吸痰器帮助病人将痰吸出。目前,吸痰时一般使用吸痰管,通过负压将痰吸出。现有技术的吸痰管接通负压时,吸痰管的吸痰孔容易吸附住病人的呼吸道内壁,在抽拉吸痰管时,对病人的呼吸道内壁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呼吸内科专用防损伤吸痰管。
其技术方案是:呼吸内科专用防损伤吸痰管,包括连接在软体导管一端的吸痰头,所述吸痰头为端部成球面状的圆柱体结构,该圆柱体结构内设半通孔,其外部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与通孔相连通的吸痰孔。
其中,所述吸痰头的直径为0.5—1厘米,其长度为3—5厘米。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2—0.6厘米。所述凹槽至少设为2条,其为顺吸痰头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所述吸痰孔为椭圆形孔,其在每条凹槽内均匀设为2—4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其吸痰孔设置在凹槽内,加大了吸痰孔与呼吸道内壁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吸痰孔与呼吸道内壁的直接接触造成呼吸道内壁的损伤,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一种呼吸内科专用防损伤吸痰管,包括连接在软体导管2一端的吸痰头1,所述吸痰头1为端部成球面状的圆柱体结构,该圆柱体结构内设半通孔5,其外部设有凹槽3,凹槽3内设有与半通孔5相连通的吸痰孔4。其中,所述吸痰头1的直径为0.5—1厘米,其长度为3—5厘米。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0.2—0.6厘米。所述凹槽3至少设为2条(图中为4条),其为顺吸痰头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所述吸痰孔4为椭圆形孔,其在每条凹槽3内均匀设为2—4个(图中为4个)。
使用时,软体导管2端部连接吸痰器,用吸痰头1给患者吸痰,本装置中吸痰孔4设置在凹槽3内,吸痰时,痰液通过吸痰孔4进入半通孔5,再通过软体导管2被吸入吸痰器,不会吸附住呼吸道内壁,有效避免了吸痰孔4与呼吸道内壁的直接接触造成呼吸道内壁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其吸痰孔设置在凹槽内,加大了吸痰孔与呼吸道内壁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吸痰孔与呼吸道内壁的直接接触造成呼吸道内壁的损伤,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利峰,未经陈利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48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