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对射报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91797.2 | 申请日: | 2013-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3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13/181 | 分类号: | G08B13/18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周华霞;王丽琴 |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对射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涉及红外对射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红外对射报警器,全名叫“光束遮断式感应器”(Photoelectric Beam Detector),其基本的构造包括红外光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学镜片、瞄准孔、光束强度指示灯、LED指示灯等。
参见图1,为现有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即红外对射报警器,包括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红外对射报警器的侦测原理是:在红外发射管侧,红外光LED产生红外光,发送给光学镜面做聚焦处理,然后通过瞄准孔发射出去;光束强度指示灯用于指示红外线强度,LED指示灯用于显示红外光LED的工作状态;在红外接收管侧,接收来自红外发射管的红外光,当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传输的红外线被遮断,无法接收红外线,红外接收管就会发出警报。
红外对射报警系统通常安装在需要进行防范的区域的周界,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可采用单光束,双光束甚至多光束进行对射;通过光束形成一道周界防范界线;例如别墅四周的栅栏需要对射,博物馆围墙需要对射,体育场围墙需要对射,工厂栅栏需要对射,等多种需要红外对射的情形。
现有的红外对射报警系统中,红外发射管还对发送的红外线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红外线发送给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线后按照预定模式对红外线进行解码,如果解码成功,则通过验证;如果解码失败,则发送报警。实际应用中,不同型号的红外对射报警系统都有各自固定的编码模式。如图2所示,第一红外对射报警系统采用的编码模式为A模式,第二红外对射报警系统采用的编码模式为B模式。
采用现有的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实现方案,容易造成在非授权的情况下被攻击者入侵,如图3所示,如果在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放置相同型号相同编码模式的红外发射管,将导致部分区域防范失效。
可见,现有的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具有安全性较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对射报警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红外对射报警的安全性。
一种红外对射报警系统,该系统包括周期性地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发送更新密钥的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与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连接;该系统还包括根据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更新密钥发送编码信息的红外发射管,以及根据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更新密钥对来自红外发射管的编码信息进行验证的红外接收管;
中央控制器周期性地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发送更新密钥;红外发射管接收来自中央控制器的更新密钥后,将最新接收的更新密钥包含在编码信息中发送给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接收来自中央控制器的更新密钥,并接收来自红外发送管的编码信息,用最新接收的更新密钥对编码信息进行验证,验证失败则发送报警。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红外对射报警系统中引入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与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连接,周期性地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发送更新密钥,红外发射管接收来自中央控制器的更新密钥后,将最新接收的更新密钥包含在编码信息中发送给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接收来自中央控制器的更新密钥,并接收来自红外发送管的编码信息,用最新接收的更新密钥对编码信息进行验证,验证失败则发送报警。由于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传送的编码信息中增加了用于进行安全性验证的密钥,且密码周期性更新;这样,即使在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放置相同型号相同编码模式的红外发射管,也不会截断编码信息而导致部分区域防范失效,从而,提高了红外对射报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实例;
图3为现有对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实施破坏的入侵示意图实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的中央控制器连接三对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结构示意图实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对射报警系统采用更新密钥进行对射的示意图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17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