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8649.5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艾立旺;司纪凯;苏鹏;何松;韩俊波;张露锋;谢璐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35/02 | 分类号: | H02K3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蔡淑媛 |
地址: | 454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筒 永磁 直线 发电机 次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永磁直线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
背景技术
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主要有径向式和轴向式两种结构,径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的永磁体位于次级铁心表面,其特点是在一对极磁路中有两个永磁体提供磁动势,仅有一个永磁体截面提供每极磁通,气隙磁密相对较低。永磁体离气隙较近,故漏磁较小。轴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的永磁体插入次级铁心内部,其特点是轴向永磁体并联作用,有两个永磁体截面对气隙提供每极磁通,可提高气隙磁密,但是永磁体离气隙较远,其漏磁较大。基于径向式和轴向式次级结构各自的特点,提出一种径向式与轴向式混合的新型次级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该结构的改进后,漏磁较小,气隙磁密较大,正弦特性较好,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小,电磁力波动小,运行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包括圆环状的次级铁芯、表面插入式永磁体、内置式永磁体、极间铁芯,所述的次级铁芯内表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插入次级铁芯内表面的环形槽内,内置式永磁体设置在次级铁芯两侧,表面插入式永磁体、内置式永磁体与次级铁芯共同构成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的一个磁极,极间铁芯插入相邻两磁极之间。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内置式永磁体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在次级铁芯两侧。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内置式永磁体设置在次级铁芯的环形槽槽壁外侧。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每极次级铁芯两侧的内置式永磁体在每极次级铁芯两侧面上产生的极性相同,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与环形槽的接触面的极性和内置式永磁体与每极次级铁芯两侧接触面的极性相反。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以N极、S极交替排列,表面插入式永磁体的径向中心线都与次级铁芯的径向中心线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已有技术的轴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的永磁体离气隙较远,漏磁较大,且气隙磁密正弦特性较差。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表面插入式永磁体对磁通起到吸引作用,有效的减小了漏磁。通过调节表面插入式永磁体尺寸调节极弧系数,改善气隙磁密正弦性,进而减小输出电压谐波含量与电磁力的波动,从而提高发电机运行稳定性。另外,可通过调节内置式永磁体结构尺寸,改变气隙磁密大小,进而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径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轴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方案的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3、4、5所示,一种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包括圆环状的次级铁芯1、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内置式永磁体3、极间铁芯4,所述的次级铁芯1内表面设置有环形槽8,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径向充磁,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插入次级铁芯1内表面的环形槽8内,内置式永磁体3轴向充磁,内置式永磁体3设置在次级铁芯1两侧,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内置式永磁体3与次级铁芯1共同构成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的一个磁极,极间铁芯4插入相邻两磁极之间。所述的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图1所示的表面径向式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与图2所示的轴向圆筒永磁直线发电机次级结构综合起来演变而成。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内置式永磁体3设置在次级铁芯1的环形槽8槽壁外侧。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每极次级铁芯1两侧的内置式永磁体3在每极次级铁芯1两侧面上产生的极性相同,在磁路上构成并联。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与环形槽8的接触面的极性和内置式永磁体3与每极次级铁芯1两侧接触面的极性相反, 形成磁路上的串联。
基于以上所述,所述的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以N极、S极交替排列,表面插入式永磁体2的径向中心线都与次级铁芯1的径向中心线相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86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达多级同步缸
- 下一篇:一种带电磁补偿的恒力输出气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