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冲裁间隙调整结构及冲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2585.8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8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赖荣胜;杨杰;王震;丁文军;赵鸿鹄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02 | 分类号: | B21D28/02;B21D28/14;B21D2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江怀勤;吴兰柱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隙 调整 结构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行修边的冲裁机构领域,尤其涉及所述冲裁机构的冲裁间隙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修边的冲裁机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修边凸模1′、修边凹模2′、上模座4′和凹模固定板5′,其中,修边凹模2′通过螺钉固定在凹模固定板5′的底面上,并通过定位键9′定位及防侧向力,凸模固定板5′固定在上模座4′的底面上。在使用图1所示的冲裁机构进行修边时,如果修边凹模2′与修边凸模1′的间隙过大,则需要对修边凹模2′进行补焊,以减小二者之间的间隙;如果修边凹模2′与修边凸模1′的间隙过小,则需要对修边凹模2′进行再次加工,以增大二者之间的间隙。在此,通过对修边凹模2′进行补焊来减小修边凸模1′与修边凹模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存在的缺陷为:操作麻烦、调整周期长、成本较高、补焊后影响修边凹模2′的质量;通过对修边凹模进行再次加工来增大修边凸模1′与修边凹模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存在的缺陷为:调整过程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冲裁机构存在的以上缺陷,提供一种使冲裁机构便于调整修边凸模与修边凹模之间的间隙的冲裁间隙调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裁间隙调整结构,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用于安装冲裁机构的修边凹模,所述安装座与冲裁机构的凹模固定板沿第一方向可相对移动地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为间隙调整方向;
螺套,所述螺套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螺套沿所述第一方向与冲裁机构的上模座螺纹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螺套的末端穿入所述上模座内与所述安装座的外侧面相作用;以及,
调整螺钉,所述调整螺钉穿过所述螺套的通孔与所述安装座的螺纹孔配合连接,所述螺纹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外侧面上。
优选的是,所述冲裁间隙调整结构还包括内紧固螺母和外紧固螺母,所述内紧固螺母和外紧固螺母分别在上模座的内侧和外侧与所述螺套螺纹配合,以形成双螺母锁紧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与冲裁机构的凹模固定板沿第一方向可相对移动地配合连接的结构为: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包括第一阶梯孔和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安装座通过定位螺钉穿入所述沉头孔与所述凹模固定板螺纹配合连接,其中,所述定位螺钉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一阶梯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阶梯孔与第二阶梯孔之间的台肩相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长孔为椭圆形孔,所述椭圆形孔的长轴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冲裁机构存在的以上缺陷,提供一种便于调整修边凸模与修边凹模之间的间隙的冲裁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裁机构,包括修边凸模和修边凹模,所述修边凸模固定安装于凸模固定板上,所述冲裁机构还包括上述任一种冲裁间隙调整结构,所述修边凹模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使所述修边凸模与修边凹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冲裁间隙调整结构及冲裁机构,无需对修边凹模进行处理即可调整修边凸模与修边凹模之间的间隙,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冲裁间隙调整结构及冲裁机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用于修边的冲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冲裁间隙调整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1′-修边凸模; 2、2′-修边凹模;
4、4′-上模座; 5、5′-凹模固定板;
9′-定位键; 6-冲裁间隙调整结构;
61-安装座; 62-调整螺钉;
63-螺套; 611-沉头孔;
64-外紧固螺母; 65-内紧固螺母;
66-定位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25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数式非接触光纤微振动测量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泵体进水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