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排气系统用复合隔热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4565.6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7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葛松;潘正东;张林林;孔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排气 系统 复合 隔热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排气系统用复合隔热板,所述复合隔热板尤其适合车身与排气系统间的间隙较狭窄的车辆使用。
背景技术
车辆排气系统用隔热板通常采用镀铝钢板制成,如图1所示,使用时隔热板2固定在车身1上,同时保证隔热板2与排气系统3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0mm,隔热板2与车身1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0mm,以利用空气导热率低的特性,充分减少排气系统3对车身1的热辐射;另外,排气系统中的排气管或消声器要求与隔热板2之间具有更大的间距,该间距通常要保证在50mm左右,主要是为了避免车辆运动中排气管与隔热板撞击发生异响。
隔热板2的工作原理为:隔热板2将排气系统3发出的热辐射反射到空气中一部分,自身吸收一部分,由于隔热板2与车身1之间具有空气间隙,隔热板2反射到空气间隙中的热辐射可在车辆行驶中,随空气流动散出,进而达到隔热的目的。由此可见,现有的隔热板要求排气系统3与车身1之间需要较大的空间,并保证空间通风,否则很难获得较好的隔热效果,如果隔热板周围的空间通风条件差,则很容易产生热量积聚,这样,在车辆处于怠速或低速工况下,由于隔热板2与车身1之间的空气间隙没有空气流动,因此,空间会将隔热板2反射的热辐射缓慢地传导给车身1。
另外,有些车辆采用隔热纤维带包裹排气系统中排气管道(该处的排气管道包括排气歧管和排气管)的方案实现隔热,该隔热纤维多为玻璃纤维或陶瓷纤维,因为这两种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包裹隔热纤维带的排气管道的表面温度将降低几百摄氏度,可以非常有效的改善车辆底部的热害。但是该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要求排气管道的离地间隙较大,否则,一方面排气管道在上坡等工况下可能会因受到地面的刮蹭而破损;2、车辆过泥水路面时,泥水会沾到隔热纤维带上,影响隔热纤维带的使用寿命和排气管道的寿命;3、隔热纤维带对于排气系统中体积较大的消声器、催化转换器等无法起到较好的包覆作用。
由此可见,现有的隔热板不适合车身与排气系统间的间隙较狭窄的车辆使用,而起到隔热作用的隔热纤维带不适合排气系统离地间隙较小的车辆使用,该种车辆例如是增程型电动车、紧凑型燃油车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隔热板和隔热纤维带存在的以上缺陷,提供一种适合车身与排气系统间的间隙较狭窄的车辆使用的复合隔热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排气系统用复合隔热板,包括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和隔热纤维毯,所述隔热纤维毯夹设于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和隔热纤维毯通过铆钉铆接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隔热纤维毯在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之间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隔热纤维毯以被压缩为自然厚度的1/10至1/2的状态夹设于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隔热纤维毯的自然厚度为1mm至3mm。
优选的是,所述隔热纤维毯以被压缩为自然厚度的1/5的状态夹设于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均为镀铝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排气系统用复合隔热板采用两层隔热板结合隔热纤维毯的结构,其中的隔热板为反射材料,隔热纤维毯为绝热材料,这样,排气系统产生的热辐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隔热板将经过一系列的隔绝和削弱过程,能够传递至车身的热辐射已经相当微弱,司乘人员不会有感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隔热板适合车身与排气系统间的间隙较狭窄的车辆使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车辆排气系统用隔热板的安装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辆排气系统用隔热板的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
1-车身; 2-隔热板;
3-排气系统; 5-复合隔热板;
51-第一隔热板; 52-第二隔热板;
53-隔热限位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4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查询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