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74248.4 | 申请日: | 2013-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建;李强;翁浩宇;朱永利;张放南;李舒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李桦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安装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储能单元,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现有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小以及电池电芯性能的局限性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北方,冬天室外温度较低,锂离子电池低温状况下充电性能大大下降甚至充不进去电。这就需要将电池包拆下转移到温度相对较高的地方进行充电,故需对电池包进行快拆、快换,以解决低温下不能够对电池包进行充电的问题。现有的电池包安装方式多采用与整车螺栓连接的方式,但用此方法拆卸电池包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不方便,且不利于对电池包的快拆快换。而现有的电池包快换方式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其所对应的电池包快换结构存在重量大、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池包快拆快换的功能,而且结构简单、固定可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包括: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的底部设有底轮;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支撑台和导入槽,当所述电池包处于安装位置时,所述支撑台可支撑所述电池包,所述导入槽可对所述底轮导向,当所述底轮沿所述导入槽滚动时,所述导入槽可将所述电池包导向所述安装位置,所述导入槽上设有可容纳所述底轮的第一凹槽,当所述电池包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底轮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不接触;
锁止组件,当所述电池包处于所述安装位置且所述锁止组件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锁止组件可将所述电池包相对于所述支架的位置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设有可转动的滑轮,当所述底轮沿所述导入槽滚动时,所述电池包的下表面可与所述滑轮接触并带动所述滑轮转动,所述电池包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当所述电池包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滑轮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不接触。
更近一步地,所述底轮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端部的第一倾斜面滚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滑轮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端部的第二倾斜面滚入所述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底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池包的两侧底部,所述导入槽为两条且与两个所述底轮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支撑台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撑台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上还设有安装导向槽,所述安装导向槽与所述导入槽平行设置,所述电池包下表面设有可与所述安装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块。
进一步地,所述导入槽入口处为圆弧形扩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底轮带动所述电池包沿所述导入槽移动至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限位板可阻止所述电池包继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组件包括锁体架和锁钩架,所述锁体架的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支架铰接,另一端设有锁体,所述锁体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压块,所述电池包的两侧对应所述压块的位置设有固定脚,所述锁钩架固定设置且所述锁钩架上对应所述锁体的位置设有锁钩,所述锁止状态为所述锁体架绕所述铰接轴转动至锁止位置时的状态,当所述锁体架处于所述锁止位置且所述电池包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锁体与所述锁钩配合锁止且所述压块压紧所述固定脚。
更近一步地,所述压块的下表面设有定位销,所述固定脚上对应所述定位销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上对应所述固定脚的位置设有固定脚支撑面,所述固定脚支撑面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定位孔,当所述锁体架处于所述锁止位置且所述电池包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定位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安装固定结构还包括靠近所述锁体设置的扣手开关,所述扣手开关可通过手动使所述锁体与所述锁钩解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42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