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3443.5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4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龙;解保新;金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00 | 分类号: | E05B8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门锁 帽板防 脱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其外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电泳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车外观的喷涂质量。白车身在涂装车间过电泳液时,前门锁栓固定板锁帽板支具一般无法承受前门电泳时翻转、震动所带来的冲击力,从而易发生锁帽板脱落的现象,造成前门锁栓固定板电泳不均匀,并影响涂装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解决白车身在涂装车间过电泳液时,前门锁栓固定板锁帽板支具一般无法承受前门电泳时翻转、震动所带来的冲击力,从而易发生锁帽板脱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其设于汽车前门的侧围外板上,包括设于该侧围外板上的中柱加强板、设于该中柱加强板上的锁栓固定板、卡接于该锁栓固定板上的锁帽板,所述侧围外板、中柱加强板、锁栓固定板以及锁帽板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锁栓安装孔,一锁栓依次穿过所述锁栓安装孔与设于锁帽板的锁帽相锁合,用以将锁帽板固定于锁栓固定板上。
其中,所述锁栓固定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锁栓固定板通过所述定位孔焊接于所述中柱加强板上。
其中,所述锁栓安装孔平行设有2个。
其中,所述锁帽板上的2个锁栓安装孔之间设有卡条,所述卡条两端分别连接一设于锁栓固定板上的卡扣。
其中,所述锁栓为螺栓,所述锁帽为螺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改善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改进工艺方法,解决螺母板易脱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善前门锁栓固定板限位结构,使锁帽板在具有足够的活动量的前提下不易脱落;
(2)本实用新型改进工艺方法,通过在锁栓安装孔内安装锁栓来代替前门锁栓固定板支具,有效的解决了锁帽板易脱落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电泳与喷涂质量,并对车身防锈蚀起到了一定作用;
(4)本实用新型成本低,改进工艺方法容易操作,螺栓为标准件,并可以在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之间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的结构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的结构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的使用环境图;
图4是图1中A-A方向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侧围外板;
2:中柱加强板;
3:锁栓固定板;
4:锁帽板;
5:锁栓安装孔;
6:螺栓;
7:螺帽;
8:定位孔;
9:卡条;
10: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白车身在涂装车间过电泳液时,前门锁栓固定板锁帽板支具一般无法承受前门电泳时翻转、震动所带来的冲击力,从而易发生锁帽板脱落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及方法。
如图1至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其设于汽车前门的侧围外板1上,包括设于该侧围外板1上的中柱加强板2、设于该中柱加强板2上的锁栓固定板3、卡接于该锁栓固定板3上的锁帽板4,所述侧围外板1、中柱加强板2、锁栓固定板3以及锁帽板4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锁栓安装孔5,一螺栓6依次穿过所述锁栓安装孔5与设于锁帽板4的螺帽7相锁合,用以将锁帽板4固定于锁栓固定板3上,所述锁栓安装孔5平行设有2个,螺栓是标准件,成本低,并可以在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循环使用。
如图2所示的,所述锁栓固定板3上设有定位孔8,所述锁栓固定板3通过所述定位孔8精确焊接于所述中柱加强板2上。所述锁帽板4上的2个锁栓安装孔5之间设有卡条9,所述卡条9两端分别连接一设于锁栓固定板3上的卡扣10,使锁帽板4在具有足够活动量的前期下,不易脱落。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门锁帽板防脱落结构来进行喷涂的方法如下: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34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