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1565.0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0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向多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迈克斯热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6 | 分类号: | E01C1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张静轩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动车道 柏油路 融雪 碳纤维 供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融雪化冰的供热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寒冷冬季,当机动车道柏油路路面因降雪而结冰时,将给道路或桥梁畅通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道路桥梁关闭,给客货交通运输带来不便,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广泛使用的机动车道柏油路路面除冰雪方法有:人工清除法、机械清除法、化学融雪化冰等,这些方法都存在费时、费力或不环保等弊端。如何能够有效、省力、省时而又环保地解决机动车道柏油路的融雪化冰难题,这是本实用新型要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使其具有结构简单、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结构轻巧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包括电源、地表和路基,所述的地表和路基之间设置有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和稳定处理层,所述的地表、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稳定处理层和路基依次叠加相接;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内埋置有发热线,所述发热线与电源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稳定处理层由碎石块和水泥混合搅拌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38~42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8~52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5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发热线为碳纤维发热电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供热系统,是碳纤维远红外供热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将与电源连接并埋置在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中的碳纤维发热电缆,通电后碳纤维电缆发热,将热量传运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中并积蓄,然后热量由碳纤维通过光辐射,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四周缓慢均匀释放,热量传导于地表进行加热,从而达到融雪化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占地、无设备房;
(2)环保节能:无废弃物排放,电热转换率高达98.2%,通电5秒发热线缆表面温度达到65℃,比金属电热材料节能30%左右,比空调及其它加热方式节能近三分之一,并通过智能控制和间歇式做功,使得使用费会更低;
(3)安全可靠:碳纤维本身性能稳定,又经过多层保护和屏蔽,断电不起弧,不会出现漏电、过电现象,与结构形成整体的同时消除了静电隐患;
(4)使用年限与构筑物相同,后期维护简单,可长期受益;
(5)与其它加热方式相比,无间接使用成本,后期无人工费和设备维护费;
(6)热稳定性好,不会忽冷忽热,无功率衰减,是截至目前最高效、最节能的一种供热产品,热量储存沥青水泥砂浆层中,不易散失;
(7)对系统结构不产生任何影响;
(8)重量轻:可有效减轻构件重量,从而提高构件的技术性能,增强构件表体的抗拉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用于机动车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纤维供热系统,包括电源(图中未示出)、地表1、路基2、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稳定处理层5和发热线6。
所述的地表1和路基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和稳定处理层5,所述的地表1、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稳定处理层5和路基2依次叠加相接,所述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3的厚度为38mm,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的厚度为48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定处理层5由碎石块和水泥混合搅拌而成。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内埋置有发热线6,所述发热线6与电源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线6为碳纤维发热电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密流沥青混凝土层3的厚度为40mm,所述第二密流沥青混凝土层4的厚度为50mm。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迈克斯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迈克斯热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15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动压路机的信息采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