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高应变试验锤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9810.4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9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泉;路伟亭;王林华;李宝春;孔昊泉;朱甲龙;祁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李浩 |
地址: | 23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应变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高应变试验锤,主要用于基桩检测中高应变试验不同级别试验的高应变锤击设备。
背景技术
基桩检测的高应变检测中,现有采用的高应变锤是铸造成型的一体锤,试验重锤是高应变承载力检测中的一个很重要设备,根据规范要求,试验重锤的重量不能小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如:预估极限承载力500吨,要求5吨以上的锤),实际检测中工程桩的承载力级别差别很大,从100吨~2000吨以上相差甚远,按照规范要求如采用整体铸造,就得配备不同级别的大锤,这样不但浪费,而且运输和吊装的成本太大,实际应用中也有组合锤,采用螺杆在每片锤体中间穿过(俗称穿心组合锤),这种组合锤组装时操作人员用手扶正螺杆组装时容易发生安全危险,万一上面的起重设备发生故障导致锤体下落,操作人员的手很难摆脱被砸伤的危险。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的高应变锤存在以下问题:1、一种整体锤无法完成不同的项目检测;2. 高吨位的十几吨的大锤,上下车要大吨位的吊车,而且要做特别的防护;3.现有的穿心组合锤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危及操作人员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安全、方便、适用范围广的组合式高应变试验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组合式高应变试验锤,包括底锤、中锤、顶锤,以及将三者依次连接的螺杆和固定螺杆的螺帽,上下锤体间设置有扣接的凹凸连接榫,所述顶锤设置一个,在顶锤的中部还设置有吊钩;所述底锤设置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底锤、中锤和顶锤均沿着直径方向对称设置一对吊耳。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和固定螺杆的螺帽共设置三组,其与底锤、中锤、顶锤的连接方式为外侧嵌入式,在底锤、中锤和顶锤的侧面均开有与螺杆对应的嵌入槽,在底锤与中锤连接面的对面设置有螺杆头嵌入槽。
进一步的,所述中锤设置的个数为0片或1片或多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结构解决了目前基桩检测中高应变试验不同级别试验的高应变锤击设备的匹配问题,减少了资源浪费,适用不同吨位高应变试验的大锤配置,且采用嵌入式螺杆和多锤组合并设置吊耳,使得组装大锤更安全,上下锤体对接凹凸连接确保大锤整体性更好,且对运输车辆和吊装没特别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上下锤体对接凹凸连接示意图。
图中:1、底锤,2、中锤,3、顶锤,4、螺杆,5、螺帽,6、吊钩,7、吊耳,8、嵌入槽,9、螺杆头嵌入槽,10、凹凸连接榫。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组合式高应变试验锤,包括底锤1、中锤2、顶锤3,以及将三者依次连接的螺杆4和固定螺杆的螺帽5,上下锤体间设置有扣接的凹凸连接榫10,所述顶锤3设置一个,在顶锤的中部还设置有吊钩6;所述底锤1设置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底锤1、中锤2和顶锤3均沿着直径方向对称设置一对吊耳7。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4和固定螺杆的螺帽5共设置三组,其与底锤1、中锤2、顶锤3的连接方式为外侧嵌入式,在底锤1、中锤2和顶锤3的侧面均开有与螺杆对应的嵌入槽8,在底锤1设置有螺杆头嵌入槽9,底锤1、中锤2、顶锤3通过上下锤连接面设置的凹凸连接榫10先扣接在一起,再通过螺杆4锁定。
进一步的,所述中锤2设置的个数为0片或1片或多片。
本结构灵活,可以根据试验要求选择锤重,并根据锤重量选择适当的锤组合(底锤一片,顶锤一片,中锤根据要求配置),由于单片锤体不重,可以用叉车或者小型吊车上车,上车后也无需特别保护装置,到现场组装如图1,高应变现场试验采用的起重设备一般为吊车(或者挖机)参与完成试验,先用钢丝绳勾住片锤的吊耳7,将底锤1吊到试验场地面,接着吊下中锤2(操作人员扶吊耳7对齐),多片中锤时,则重复中锤组装,最后顶锤3,顶锤3组装完后,将嵌入组装螺杆4,拧紧螺帽5即可,组装完毕后可起吊吊钩6进行试验。
本实施例只用作对本装置功能的解释,并不作为对本装置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装置结构进行的简单替换,包含在本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未经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98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