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66876.8 | 申请日: | 2013-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亚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24 蓄电池 串联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蓄电池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蓄电池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铅酸蓄电池的的技术最为成熟,它具有电动势高、能大电流放电、使用温度范围宽、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源、工矿电机车动力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对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只是停留在单体充电的方法上,若是电池组采用上述传统的方法,会存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单体蓄电池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批出厂的蓄电池其特性偏差也比较大,因此在运行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充放电,无法根据单电池运行参数运行状态充放电,势必造成某些电池过充电或欠充电,也可能引起过放电,这就造成了蓄电池在成组运行时普遍达不到标称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解决了两个蓄电池串联充电电压分配不均的情况,实现了了两节蓄电池串联达到同样的充电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27V电源、充电电路、铅蓄电池组、电感L、桥臂电路、第一A/D转换电路、第二A/D转换电路和单片机;所述充电电路接入27V电源,所述充电电路输出所述铅蓄电池组所需稳定 充电电流,所述铅酸蓄电池组由相同规格的第一铅蓄电池和第二铅蓄电池正负极相互串联构成,所述电感L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铅蓄电池和第二铅蓄电池之间,所述电感L的输出端与桥臂电路相接,所述第一A/D转换电路和第二A/D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铅蓄电池和第二铅蓄电池相连接,所述第一A/D转换电路和第二A/D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桥臂电路相接;所述桥臂电路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的S极与所述MOS管Q2的D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1的S极与所述MOS管Q1的D极间连接有二极管D1,所述MOS管Q2的S极与所述MOS管Q2的D极间连接有二极管D2。
上述的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采用UC3906作为控制芯片。
上述的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采用AT89S52。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2、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两个或者多个蓄电池组充电时因其参数不一致引起的过充电,欠充电,以及过放电等问题,保证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电电路;2—桥臂电路;3—第一A/D转换电路;
4—单片机;5—第二A/D转换电路;6—第一铅蓄电池;
7—第二铅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包括27V电源、充电电路1、铅蓄电池组、电感L、桥臂电路2、第一A/D转换电路3、第二A/D转换电路5和单片机4;所述充电电路1接入27V电源,所述充电电路1输出所述铅蓄电池组所需稳定充电电流,所述铅酸蓄电池组由相同规格的第一铅蓄电池6和第二铅蓄电池7正负极相互串联构成,所述电感L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铅蓄电池6和第二铅蓄电池7之间,所述电感L的输出端与桥臂电路2相接,所述第一A/D转换电路3和第二A/D转换电路5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铅蓄电池6和第二铅蓄电池7相连接,所述第一A/D转换电路3和第二A/D转换电路5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4的输入端相接,所述单片机4的输出端与桥臂电路2相接;所述桥臂电路2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的S极与所述MOS管Q2的D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1的S极与所述MOS管Q1的D极间连接有二极管D1,所述MOS管Q2的S极与所述MOS管Q2的D极间连接有二极管D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亚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亚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68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