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屏支架及包含该屏支架的平板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6212.1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4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辉;邓芳光;张宗韬;侯旻翔;邬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5/00 | 分类号: | F16B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黎坚怡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包含 平板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智能平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屏支架及包含该屏支架的平板设备。
背景技术
屏支架用于安装固定屏、玻璃等平板设备的零部件,传统的屏支架结构设置不合理,安装屏、玻璃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定位件或定位块进行定位,从而导致安装工艺复杂,并且零部件种类繁多,生产、安装效率低,不适合大规模、模块化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屏、玻璃工艺简单的屏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屏、玻璃工艺简单的平板设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屏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设有卡槽,卡槽的开口朝上,支架本体一侧设有支撑台,支撑台上开有通孔或螺纹孔。
支架本体上的卡槽用于卡入玻璃,直接通过卡槽就能很好的对卡入其中的玻璃进行固定,在卡槽的作用下,玻璃会保持平整,不会因为在外力作用下而变形,从而不会出现四角起翘而导致玻璃与前框间隙过大的现象,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合格率,支架本体上的支撑台用于支撑屏,螺丝穿过支撑台上的通孔或螺纹孔将支架本体与屏背板固定住,采用这种方式,安装工艺简单,安装效率高,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而言,省去了很多辅助定位部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本体另一侧设有通槽,通槽沿支架本体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卡槽位于支撑台与通槽之间。通槽用于卡入红外感应模块,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而言,减少了专门用于固定红外感应模块的红外固定框,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安装效率,并且使拆装更加快捷。
优选的是,所述通槽两侧的槽壁分别为第一通槽壁和第二通槽壁,所述卡槽两侧的槽壁分别为第一卡槽壁和第二卡槽壁,第一通槽壁的上部与第二卡槽壁重合,支撑台设置于第一卡槽壁上,所述第二通槽壁的顶端设有第一倾斜部,第一倾斜部沿第二通槽壁向第一通槽壁方向延伸,第一倾斜部上设有第一卡位,通槽的槽底设有与该第一卡位相对应的第二卡位。红外感应模块安装于通槽内,通过第一卡位和第二卡位将红外感应模块卡住,采用这种方式,红外感应模块固定更加稳固。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通槽壁的顶端设有第二倾斜部,第二倾斜部与第一倾斜部之间形成间隙,第一通槽壁上设有与该间隙相对应的凹槽。间隙与凹槽用于装入盖板,从而对置于通槽内的红外感应模块起到保护作用。
优选的是,还包括盖板,盖板两侧分别卡入所述间隙和凹槽中。
优选的是,所述盖板为透明或半透明盖板。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插槽,插槽位于卡槽下方并位于第一通槽壁一侧。插槽中用于插入转角盖,通过转角盖对内部的零部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其中。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本体为铝制型材。铝制型材散热效果较好、质量较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平板设备,包括屏、玻璃、上述的屏支架,屏安装于屏支架的支撑台上、玻璃卡入屏支架的卡槽中。
直接将玻璃卡入到卡槽中,安装效率高,通过螺丝将屏背板安装于支撑台上,工艺简单,安装方便,省去了传统的用于对玻璃、屏进行定位的定位块,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屏支架中支架本体上的卡槽用于卡入玻璃,直接通过卡槽就能很好的对卡入其中的玻璃进行固定,在卡槽的作用下,玻璃会保持平整,不会因为在外力作用下而变形,从而不会出现四角起翘而导致玻璃与前框间隙过大的现象,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合格率,支架本体上的支撑台用于支撑屏,螺丝穿过支撑台上的通孔或螺纹孔将支架本体与屏背板固定住,采用这种方式,安装工艺简单,安装效率高,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而言,省去了很多辅助定位部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平板设备中,直接将玻璃卡入到卡槽中,安装效率高,通过螺丝将屏背板安装于支撑台上,工艺简单,安装方便,省去了传统的用于对玻璃、屏进行定位的定位块,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屏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屏支架中装入玻璃、屏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6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油杆锻造加热自动化装置
- 下一篇:棒材加热下料压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