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1112.X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3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尤山泉;胡提涛;刘秉丰;林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为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58 | 分类号: | H01H1/5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20132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端子 结构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开关类产品一般由作动机构、导通机构、组装机构等组成;其中导通机构---是多以金属片之间的连接来传递电流及信号的,以实现汽车相应部件的作动。
市场上现在有多款开关金属间连接方式,综合而言,现有的金属连接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金属间焊接方式,金属片间多以锡进行焊接,成为一个整体来实现电流或信号的传递。若使用含铅类锡丝则会造成人体伤害,即使使用无铅锡丝也会因为内含松香等而产生环境污染,且加速能源的消耗、增加产品本身重量(与“汽车发展趋势---轻量化”相违背)。
2、金属间冲铆合方式,是以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金属片连接处形状---使其完全固定于相连的金属片中,成为一个整体来实现电流或信号的传递。这种方式要求金属片需定位、且受铆合金属片需要受力承接面---用于承受铆合力。这就要求产品有一定空间进行铆合用,从而使产品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的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端子结构,包括一基部和端部,所述基部和端部之间通过一旋扭段进行连接,所述端部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侧肩,所述基部、旋扭段、端部和侧肩均为薄片状,且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较佳的,所述基部、旋扭段、端部和侧肩为一体成型制造。
较佳的,所述旋扭段和两侧肩并排连接在所述端部上,所述旋扭段远离所述端部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基部上,所述侧肩远离端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旋扭段和两侧的侧肩之间设置有分割线。
一种导通机构,包括连接端子和上述的金属端子结构,所述连接端子上开设有供所述旋扭段、端部和侧肩穿设的通孔,所述金属端子结构的端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旋扭段插设在所述通孔上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旋扭,所述侧肩的自由端抵接卡紧在所述连接端子的表面上。
较佳的,所述旋扭段插设在所述通孔上旋扭后与所述基部呈45°至70°夹角。
较佳的,所述侧肩的自由端伸入所述通孔0.1-0.3mm,旋扭时在所述通孔的干涉下发生形变,在所述连接端子的表面形成拖动,抵接在所述连接端子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端子结构及导通机构实施旋扭接触方式,可替代现有的金属间焊接和冲铆合方式进行导通连接,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重量和制作成本,以及克服了端子周边空间不足或端子部分结构无法承受压力的问题,使端子间已经完全接触,改善了以往端子间导通连接的问题点:
以往采用焊接时,由于需要连接物,从而增加了连接物的重量,且因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热,可能会引起金属表面的变化或周边塑胶材料的熔化。
以往采用冲铆方式时,由于需要承接面来支承受铆金属,从而要求受铆金属背面有足够空间及强度,这就要求受铆金属背部不能有精细的特征存在。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金属端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适用产品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导通机构为旋扭前的组合状态剖面局部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导通机构装配旋扭后的组合状态剖面局部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适用产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金属端子结构100,基部110,端部120,旋扭段130,侧肩140,自由端141,分割线150,连接端子200,第一按键300,第二按键400,防尘垫500,导光件600,作动主体上盖700,端子作动机构800,作动主体下盖900,外壳1000,后盖1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为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为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11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