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沉沙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9560.6 | 申请日: | 2013-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7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倪福全;邓玉;刘涛;姚丽;姜鹏;严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501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沉沙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水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沉沙池。
背景技术
现有传统的生态沟渠水源含沙量高,为了减少下游灌溉渠道淤积,防止泥沙对灌区土壤可能带来的危害,通常采取加大沉沙池结构尺寸的方法来提高沉沙效率,但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也达不到最佳的沉沙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沉沙池,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设置在沟渠进水口处的沉沙池,该沉沙池包含从沟渠壁两侧向外延伸出的池壁1和从沟渠底面向下延伸出的池底面2,所述的池壁1位于进水口的一端与沟渠之间设有缓流斜面3,所述池壁1位于出水口的一端与沟渠直角相连,所述池底面2的中部向上隆起分流凸槽4,该分流凸槽4的截面为倒V形结构,其位于进水口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分流角坡5,所述的分流角坡5整体为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分流凸槽4位于出水口的一端与沟渠底面对接。
所述沉沙池的缓流斜面3与沟渠壁之间设有155-175°的夹角。
所述的分流凸槽4的顶角略高于沟渠底面。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传统沉沙池的中部增加倒V形结构分流凸槽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拦住水流中的泥沙,使其沉降在沉沙池的底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沉沙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看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设置在沟渠进水口处的沉沙池,该沉沙池包含从沟渠壁两侧向外延伸出的池壁1和从沟渠底面向下延伸出的池底面2,所述的池壁1位于进水口的一端与沟渠之间设有缓流斜面3,所述池壁1位于出水口的一端与沟渠直角相连,所述池底面2的中部向上隆起分流凸槽4,该分流凸槽4的截面为倒V形结构,其位于进水口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分流角坡5,所述的分流角坡5整体为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分流凸槽4位于出水口的一端与沟渠底面对接。
所述沉沙池的缓流斜面3与沟渠壁之间设有155-175°的夹角。
所述的分流凸槽4的顶角略高于沟渠底面。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
在水流通过沉沙池的过程中,由于池壁1位于进水口的一端与沟渠之间设有缓流斜面3,因此水流从原来较窄的沟渠中进入较宽、较深的沉沙池中时,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泥沙大部分会沉降在沉沙池前端,且水流被倒V形结构的分流凸槽4分流到左右两侧凹槽内,凹槽也具有沉降泥沙的目的,水流中泥沙经过两次沉降,水流中含沙量迅速下降,从而达到沉沙目的;且由于分流凸槽4整体为倒V形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小沉沙池对水流的影响。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传统沉沙池的中部增加倒V形结构分流凸槽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拦住水流中的泥沙,使其沉降在沉沙池的底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沉沙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9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