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电振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7826.3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7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素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9/5642 | 分类号: | G01C19/5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8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电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电振梁。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利用压电技术的正压电效应或者逆压电效应,形成的压电振梁按照一定的结构连接与电学连接,从而获取振动、旋转等过程产生的电信号,设计出的压电陀螺传感器,作为信号控制与振动姿态控制,是智能控制的核心控制元件。
现有的压电振梁中的长方体振梁与四个压电体之间采用环氧树脂粘接,四个压电体分成两组,对称面粘接的两个压电体为一组(图5);振梁的压电体电极连接方式为:相对称的两个非粘接面的电极连在一起,形成两组信号线,零位线与长方体振梁连接(图6);压电体的电极结构只有粘接面电极和非粘接面的引出电极(图7)。采用这种粘接工艺制备的压电振梁中的长方体振梁与压电体之间的粘接层属于非导体,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一旦工艺控制不当,导致粘接层厚度不均匀,导致压电晶体产生的微弱电信号(一般为0-1V之间)有时无法传输,最终引起压电振梁的失效,进而引起整个压电传感器的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有效解决因压电振梁中的粘接层绝缘问题而引起的器件失效,而提出的一种压电振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电振梁,包括前压电体、后压电体、上压电体、下压电体、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振梁,所述的四个压电体尺寸相同且表面电极结构相同,前压电体、后压电体分成一组,上压电体、下压电体分成另一组,对称的粘接在长方体振梁的四个侧面上,其特征是:每个压电体的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二引出电极均位于压电体的非粘接面,其中第二引出电极通过侧边电极实现与粘接面电极的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电振梁,所述的压电体的电极材料包括银电极、银钯电极、金电极、铜电极、镍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电振梁,所述的压电体的第一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粘接面电极的电极材料是相同的,而侧边电极的电极材料与第一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粘接面电极的电极材料是相同电极材料或不相同电极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电振梁,所述的所述压电体的压电材料是压电单晶体或压电陶瓷。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电振梁,可以彻底解决压电体与长方体振梁之间的粘接层绝缘而引起微信号无法传输的问题,该振梁具有工作过程稳定可靠、寿命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压电振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压电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4 为压电振梁的断面剖视图
图5为传统压电振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传统压电振梁的导线连接示意图
图7 为传统压电振梁中压电体的断面示意图
上述图中:1. 前压电体;2.后压电体;3.上压电体;4.下压电体;5.长方体振梁;6.第一引出电极;7.第二引出电极;8.粘接面电极;9. 侧边电极;10.压电材料片;11.粘接层;12.第一组信号线;13. 第二组信号线;14.零电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长方体振梁采用恒弹性合金,压电体的压电材料采用长方形片式结构的压电单晶体,四个压电体的尺寸相同且表面的电极结构也相同。压电体的电极材料全部采用金电极,采用物理蒸发工艺制备的。
压电振梁的结构图见图1,主要包括:前压电体1、后压电体2、上压电体3、下压电体4、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振梁5。
前压电体1、后压电体2、上压电体3、下压电体4尺寸相同,电极结构相同及极化方式相同。以前压电体1为例,对压电体的电极结构进行说明:第一引出电极6与第二引出电极7均位于压电体的非粘接面,其中第二引出电极7通过侧边电极9实现与粘接面电极8的导通(图2、图3)。
前压电体1、后压电体2为一组,上压电体3、下压电体4为另外一组,分别对称的粘接在长方体振梁的四个侧面上(图1、图4),粘接层为环氧树脂。
压电振梁的电极引出方式如下:前压电体1的第一引出电极、后压电体2的第一引出电极采用连接导线相互连通,作为第一组信号;上压电体3的第一引出电极、下压电体4的第一引出电极采用连接导线相互连通,作为第二组信号;前压电体1的第二引出电极、后压电体2的第二引出电极、上压电体3的第二引出电极、下压电体4的第二引出电极采用连接导线相互连通,作为零电位。上述信号线与相关电路连接,实现振梁信号的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78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砂型铸造坭芯
- 下一篇:自动变速的便携式按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