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6507.0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4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驹田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置在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外壳的尾气排出侧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外壳的尾气排出侧配置的排气管上设置有空燃比传感器的内燃机。该内燃机中,空燃比传感器被设置在排气管上靠近涡轮增压器的尾气出口的附近。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燃机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从涡轮增压器排出的尾气以旋流状流过排气管的排气通道,所以尾气分散在排气通道的整个截面上,从空燃比传感器通过的尾气的流量较少,因而,空燃比传感器所检测到的空燃比的精度得不到保证。尤其在内燃机因某个气缸发生喷油器故障等而成为燃料过剩的状态时,空燃比传感器无法检测出该燃料过剩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079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从空燃比传感器通过的尾气的流量的排气管。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管,该排气管配置在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外壳的尾气排出侧,且设置有空燃比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涡轮机外壳与所述空燃比传感器之间的管壁上,设有向尾气通道的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的优点在于,由于在涡轮机外壳与空燃比传感器之间的管壁上,设有向尾气通道的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所以,在尾气通道中,上述凹陷部向尾气通道的中央方向(即径向内侧)突出,对一部分尾气的流动造成阻碍,从而使尾气通道中的尾气气流变得集中,从空燃比传感器通过的尾气的流量得到确保。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中,较佳为,所述凹陷部被形成在,能阻碍刚从所述涡轮机外壳排出时、朝着偏离所述空燃比传感器的探头部的方向流动的尾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采用该结构,由于凹陷部被形成在,对刚从涡轮机外壳排出时、朝着偏离空燃比传感器的探头部的方向流动的尾气的一部分能够造成阻碍的位置上,所以能够使原本不流往空燃比传感器的尾气的至少一部分改变其流路而流过空燃比传感器,如此,能更有效地增加从空燃比传感器通过的尾气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的排气管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的排气管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气管是在汽车等的内燃机(省略图示)上装设的涡轮增压器3的涡轮机外壳33的尾气排出侧配置的排气管93。该排气管93也属于催化装置9的一部分,其一端(上游侧)与尾气出口33i连接,另一端(下游侧)与催化装置9的尾气导入口9a连接,且在其管壁上设置有空燃比传感器7。
空燃比传感器7用于检测尾气中的空气燃料之比。催化装置9用于净化从涡轮增压器3的尾气出口33i排出的尾气,其内部成为尾气的排气通道5。
涡轮增压器3利用从内燃机排出的尾气的气流来使涡轮31旋转,从而带动与涡轮31同轴的压缩机32旋转,对进入内燃机的空气进行压缩。
涡轮增压器3如图1所示,具备容纳涡轮31的涡轮机外壳33、及容纳压缩机32的压缩机外壳34。
涡轮机外壳33具有外壳主体33a、尾气导入通道33b、尾气导出通道33c、及旁路(省略图示)。涡轮31被旋转自由地配置在外壳主体33a的内部空间(省略图示)中。
尾气导入通道33b用于将内燃机所排出的尾气导入到外壳主体33a的内部空间中。尾气导入通道33b卷绕在外壳主体33a的外周(即涡轮31的外周侧)。尾气导入通道33b的一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取入内燃机所排出的尾气的尾气入口33f,尾气导入通道33b的另一端部与外壳主体33a的内部空间连通。
尾气导出通道33c用于将导入到涡轮机外壳33内的尾气排到涡轮机外壳33的外部。尾气导出通道33c被形成为,从外壳主体33a向离开涡轮31且略偏向涡轮31的旋转轴T下方的方向一边延伸一边扩展。另外,如图3所示,尾气导出通道33c具有与外壳主体33a连成一体的底部33g,通过在该底部33g形成的涡轮出口33h,尾气导出通道33c与外壳主体33a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尾气导出通道33c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用于排出尾气的尾气出口33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65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制耐酸混凝土盖板模具
- 下一篇:折叠式调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