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式系船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2661.0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3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仙美;陆飞;黄珑;邢述炳;马腾云;许建平;戴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24 | 分类号: | E02B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郭晓敏 |
地址: | 21000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式系船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系船柱,属于水运闸口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运行业日益繁荣,船闸的过闸量也突飞猛进,闸室中船舶的停泊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系船柱是固定的,在船闸运行期间,闸室中水位周期性变化,水头差小则几米大则十几或几十米,设置过多的系船柱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往往满足不了方便系船的要求,还存在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闸室灌泄水时,水位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船员扔可方便地将船体系缆,从而有效保证过闸安全的浮式系船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浮式系船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支撑架、系船柱和导向滚轮系,所述的支撑架固定在浮筒的上部,所述的系船柱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浮筒和支撑架的顶部,而所述的导向滚轮系设置有六组,分别设置于浮筒上部两侧、底部两侧和支撑架顶部两侧,且所述的每组导向滚轮系均包括横向滚轮和纵向滚轮,所述的横向滚轮和纵向滚轮上下层叠设置且滚动轴相互垂直,此外,闸墙上竖直设置有浮体库,而所述的浮式系船柱均处于所述的浮体库内。
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架通过连接机构固定在浮筒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法兰盘和螺栓,所述的支撑架的底部卡接在法兰盘的内部凹槽内并通过螺栓固定,而所述的法兰盘通过螺栓锁紧在浮筒的顶部,通过法兰盘固定使得拆卸维护非常方便。
而所述的浮筒内还设置有爬梯,以方便进入浮筒内部进行维护。且所述的爬梯和浮筒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加固圈,所述的加固圈沿浮筒轴向设置有多组。在增强浮筒刚度的同时固定了爬梯。
更进一步,所述的浮体库的截面形状为一端开口的多边形异构体,所述的浮体库开口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矩形轨道槽,所述的浮筒上部两侧、底部两侧和支撑架顶部两侧的导向滚轮系分别设置在两矩形轨道槽内。
而为了实现导向滚轮系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合理的滚动,在最低水位时,所述的浮体库的底部低于浮筒的底部。且所述的矩形轨道槽的顶部横向设置有限位装置。
此外,而所述的浮体库的顶部还设置有钢盖板,可有效防止其他物体落入浮体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固定式的系船柱而言,不受限于水位的变化,所述的浮筒可随水位的变化而自动升降,从而保证其与系于其上的船舶相对固定,方便船员的操作;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两层系船柱,因此可满足不同吨级、空载和满载船的系泊条件,减少过多固定系船柱工程建设成本,不需船员频繁系缆操作,减少船舶过闸时由于闸室水位变化引起的解系缆次数,提高过闸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浮筒和支撑架之间连接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槽与横向滚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槽与纵向滚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为:
1、浮筒 2、支撑架 3、横向滚轮 4、纵向滚轮
5、法兰盘 6、下层系船柱 7、上层系船柱 8、浮体库
9、爬梯 10、限位装置 11、加固圈 12、闸墙
13、螺栓 14、钢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浮式系船柱,包括浮筒1、支撑架2、系船柱和导向滚轮系,所述的支撑架2固定在浮筒1的上部,所述的系船柱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浮筒1和支撑架2的顶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系船柱包括设置在浮筒1顶部的下层系船柱6和设置在支撑架2顶部的上层系船柱7,而所述的导向滚轮系设置有六组,分别设置于浮筒1上部两侧、底部两侧和支撑架2顶部两侧,且所述的每组导向滚轮系均包括横向滚轮3和纵向滚轮4,所述的横向滚轮3和纵向滚轮4上下层叠设置且滚动轴相互垂直,此外,闸墙12上竖直设置有浮体库8,而所述的浮式系船柱均处于所述的浮体库8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26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高空基站通信系统
- 下一篇:可转动太阳能电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