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筒进风预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9970.2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0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学;牛永胜;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矿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筒 预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筒预热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回收利用矿井回风中的余热来加热矿井井筒进风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矿井,冬季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矿井进风温度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所规定的2℃以上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工作正常运行,一般需要对矿井进风进行加热。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筒加热主要是采用空气加热器或热风炉加热入井空气,并将空气送入进风井井口房,达到井筒防冻的需求。但是,采用电加热或燃煤锅炉加热方式都会消耗能源。
当地面新鲜风流送入进风井筒以后,供给工作面新鲜空气的同时也吸收来自沿程围岩散热、机械设备散热、煤体氧化、人员等方面的散热,当风流从回风井排出时,矿井回风的温度比进风高出许多,加之矿井回风量大,因此,矿井回风中蕴藏着大量的低温热能,而这部分热能未被利用,直接排到大气,会造成热能的极大浪费。
针对进风井筒冬季保温需求,研究回收矿井回风中的低温热能来实现井筒进风预热节能意义重大。现有常规的换热装置一般都是第三方的间壁换热,所以不可避免出现热能的损耗,换热效率降低;同时,冷、热流体分别在器壁的两侧流过,如管壁或器壁有泄漏,则将导致停产检修,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矿井回风中蕴含的大量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冬季井筒进风预热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井筒进风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与矿井回风口相连接的扩散塔,一导流风罩、一回风风道、一热管换热器和一进风风道;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通过蒸汽上升管和下降管与所述冷凝段相连接,所述蒸发段的安装高度要低于所述冷凝段的安装高度;所述导流风罩包括一进风口、一排风口和一回风口,所述导流风罩的进风口与所述扩散塔顶部连接,所述导流风罩的排风口直接与大气相通,所述导流风罩的回风口通过一风阀连接所述回风风道的进风处,所述回风风道的出风处连接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所述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通过所述进风风道连接进风井井口房,所述进风风道内设置一防爆风机。
所述回风风道内设置一防爆风机。
所述热管换热器设置一个蒸发段与多个冷凝段并联。
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内对应设置与所述冷凝段同等数目的换热模块,所述蒸发段的每一个换热模块分别通过蒸汽上升管和下降管与所述对应的冷凝段相连接,形成多个独立的工质循环回路。
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和冷凝段的进风侧分别设置一除尘过滤器。
所述热管换热器采用ND碳钢制成,碳钢外加防腐处理。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热管换热器回收矿井回风中的低温热能,直接预热井筒进风空气,矿井回风通过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和冷凝段中的工质直接将热量传给冷流空气,避免了普通换热器通过第三方换热介质传热所造成的热能损失,并且通过工质输送热能,避免制造很长的输送风道,能够实现冷、热流体的远程换热,提高换热效率。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和冷凝段相分离,其蒸汽在冷凝段中自上而下与液膜同向流动,可以避免单管式长热管换热器易于出现的携带极限,因此相同换热情况下,可以选择更小直径的管子做传热管,保证装置的紧凑性。3、本实用新型冷、热流体不同时流过同一换热器壁面,所以热管换热器不易损坏,大大增强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可长期连续运行。4、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和位置布置简单灵活,一个蒸发段可以对应设置多个冷凝段,将其并联设置,对不同环境的冷源分别加热,可完全适应不同矿区的各种要求。本实用新型耗能少,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与矿井回风口相连接的扩散塔1,一导流风罩2、一回风风道3、一热管换热器4和一进风风道5。
其中,热管换热器4包括蒸发段41和冷凝段42,蒸发段41与冷凝段42通过蒸汽上升管43和蒸汽下降管44连接,蒸发段41的工质吸热蒸发后,蒸汽顺着蒸汽上升管流入冷凝段42,在冷凝段42放热冷凝后沿着下降管回流至蒸发段41,从而形成一工质循环回路,蒸发段41的安装高度要低于冷凝段42的安装高度,保证冷凝后的工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冷凝段42回流至蒸发段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矿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矿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99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