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7615.1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沙沙;张忠波;王晶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27D15/02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李玲 |
地址: | 1166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冷机 回转 框架 风箱 之间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球团、烧结领域的环冷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冶金球团、烧结领域的环冷机台车回转框架和风箱之间密封,目前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结构:1)橡胶或复合材料等柔性件与刚性件组成的接触式密封;2)插入环状液槽中的台车密封板与风箱之间形成的液体密封。
柔性密封材料具有弹性用接触形式进行密封。问题:因为橡胶材料易破损、耐温性能不足,往往初期密封效果尚可,长期运行漏风严重,高达30%~50%;使设备冷却效果不理想、环境较差,余热利用效率低。复合密封材料强度和耐磨性都优于橡胶,但为了防止漏风,密封阻力较大,设备功率消耗增大。
液密封由于密封效果好,凸显出它的密封优势。设备的冷却效果和环境比接触式密封强。不足之处是增加了一套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另外定期清除沉积在水槽中的湿淤料,受空间限制,操作与维护都比接触式密封更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的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包括环冷机机架,与环冷机机架上部连接的内支承辊和外支承辊,通过内支承辊和外支承辊支撑的内回转框架和外回转框架,与环冷机机架下部相连的风箱,设置在内回转框架和外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装置由两个分别设置在环冷机机架上的截面呈U 形的内密封槽和外密封槽,设置在内密封槽和外密封槽内的颗粒状介质,一端分别与内回转框架和外回转框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插入内密封槽和外密封槽的颗粒状介质内的内环状密封板和外环状密封板所组成。
所述的内密封槽和外密封槽的上部为竖直状结构或两侧为外突内凹结构。
所述的颗粒状介质为粒度为 粒度小于6mm的陶粒、玻璃珠、烧结熟球或砂粒。
所述的颗粒状介质在内密封槽和外密封槽内的深度为500mm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密封装置,有效地提高环冷机台车回转框架和风箱之间的密封效果,使密封结构更加简单、密封效果好。当选用的介质与其在密封槽的深度合适,就不会在介质中出现管道和流态化现象,达到理想的密封效果。个别落入密封槽中的散料与介质混在一起,不影响介质的工作。最终更换介质时一起清除即可,免除了密封槽中清除散料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部放大图;
图3为防止密封介质溢出的槽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环冷机回转框架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包括环冷机机架11,与环冷机机架11上部连接的内支承辊4和外支承辊10,通过内支承辊4和外支承辊10支撑的内回转框架1和外回转框架7,与环冷机机架11下部相连的风箱5,设置在内回转框架1和外回转框架7与风箱之间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装置由两个分别设置在环冷机机架11上的截面呈U 形的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设置在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内9的颗粒状介质6,一端分别与内回转框架1和外回转框架7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插入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的颗粒状介质内的内环状密封板4和外环状密封板8所组成。
这种密封是在环冷机的内回转框架1和外回转框架7的下部与风箱中间的衔接部位分别设置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槽内填充一定深度的粒状密封介质6,而固定在回转框架上的内环状密封板2和外环状密封板8插入各自的密封槽的粒状密封介质6中,用以实现运动的台车回框架与静止的风箱之间的密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的上部为竖直状结构或两侧为外突内凹结构。若密封槽深度空间余量足够,可以做成直槽;若密封槽深度空间余量有限,可以把密封槽上部做成两侧为外突内凹结构,以防颗粒状介质在密封板偏移时,上升溢出槽外。
所述的颗粒状介质6为粒度为 粒度小于6mm的陶粒、玻璃珠、烧结熟球或砂粒。
本实用新型采用颗粒状介质6实现密封,当堆积起来的颗粒介质6构成的阻力足够大于料层的阻力,绝大部分冷却风就从料层中穿过,完全可以满足冷却工艺的要求。由于颗粒状介质流动性好、摩擦阻力小,因而成为密封介质的首选。
所述的颗粒状介质6在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内的深度为500mm以上。其内密封槽3和外密封槽9的宽度主要考虑密封板径向运动的偏移波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76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