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壳底部有环形凹面的奶泡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6357.5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7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钟韬;邓海杰;邓兆通;刘惠存;周嘉豪;陈修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43/046 | 分类号: | A47J43/046;A47J43/07;A47J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底部 环形 凹面 奶泡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壳底部有环形凹面的奶泡机。
技术背景
通常咖啡加入一定量的奶泡能使其口感润滑,更能在咖啡表面拉出各种花样图案。针对目前家庭使用的奶泡机,人们更会考虑到牛奶出泡的质量,而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奶泡机由于搅拌装置的安装位置问题,使得容器中的牛奶无法完全被利用,大大降低了出泡的效率。
在专利号为201320005641.7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内壳底部设有倾斜凹面的奶泡机,搅拌装置在倾斜凹面的范围内进行搅拌,不仅解决了同心环流的问题,还提高了牛奶的山泡质量,但容器底部的倾斜凹面容易出现死角,不易清洗,且工艺结构的复杂程度有所增加,生产成本有所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容器内牛奶搅拌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改变容器底部的截面形状,增加奶液与搅拌装置的接触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发生或少发生搅拌的区域,提高牛奶出泡的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内壳底部有环形凹面的奶泡机,包括杯体,内壳,所述内壳底部、偏离中心的位置设有环形凹面,所述环形凹面陷入内壳底部,其纵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环形凹面的中心底面上设有转子和搅拌装置,并在环形凹面的中心底面下方、内壳外设有用于带动搅拌装置旋转的电机;所述转子的轴心与环形凹面的中心底面垂直,并与电机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转子通过电机轴心带动旋转;所述内壳下底面设有加热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并在搅拌器的外围套有用于帮助起泡的螺旋体;所述搅拌器的中轴线与环形凹面的中心底面垂直,并配合转子作旋转运动;所述螺旋体平行于环形凹面的上方,并且螺旋体的纵截面圆心与环形凹面的纵截面圆心处在同一轨道上。
所述环形凹面的圆弧直径d1与螺旋体的截面圆直径d2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且两者的取值范围为d1>d2。
所述环形凹面陷入内壳底面的深度(m)的取值范围为:0<m=d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如下优点:由于搅拌器上的螺旋体设置在内壳底部的环形凹面上,奶液倒入搅拌容器时自然会形成液体的高度差,使容器里的奶液更容易覆盖螺旋体,因此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发生或少发生搅拌的区域,提高出泡效率。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奶泡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奶泡机内壳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奶泡机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3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内壳底部有环形凹面的奶泡机,包括杯体(1),内壳(2),所述内壳(2)底部、偏离中心的位置设有环形凹面(6),所述环形凹面(6)陷入内壳(2)底部,其纵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环形凹面(6)的中心底面(7)上设有转子(5)和搅拌装置,并在环形凹面(2)的中心底面(7)下方、内壳(2)外设有用于带动搅拌装置旋转的电机(9);所述转子(5)的轴心与环形凹面(6)的中心底面(7)垂直,并与电机(9)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转子通过电机(9)轴心带动旋转:所述内壳(2)下底面设有加热装置(8);
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4),并在搅拌器(4)的外围套有用于帮助起泡的螺旋体(3);所述搅拌器(4)的中轴线与环形凹面(6)的中心底面(7)垂直,并配合转子(5)作旋转运动:所述螺旋体(3)平行于环形凹面(6)的上方,并且螺旋体(3)的纵截面圆心与环形凹面的纵截面圆心处在同一轨道上;
所述环形凹面(6)的圆弧直径d1与螺旋体(3)的截面圆直径d2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且两者的取值范围为dl>d2。
所述环形凹面(6)陷入内壳(2)底面的深度(m)的取值范围为:0<m=d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63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