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6060.9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7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嵇富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0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吸痰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常用吸痰术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从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痰术的主要适应于:(1)由于各种原因进行气管内插管的患者;(2)无力咳嗽、排痰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如昏迷、新生儿、危重、麻醉术后患者;(3)窒息时的急救,如溺水、吸入羊水等患者的急救。
对位危重病人而言,气管内吸痰是已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必须进行的一项护理操作。病人插管后上呼吸道“纤毛摆动”的功能减弱,正常的咳嗽机制被破坏,气管内吸痰可以清除呼吸道产生的各种分泌物。具体地,吸痰是通过负压来实现的,一般成人的负压为0.033~0.053Mpa,小儿是0.013~0.033Mpa。但是,如果吸痰方法不当,除了可能导致气道粘膜损伤,诱发支气管哮喘外,还可能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气体。同时,由于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不充分,从而会减少肺内通气量,导致肺不张,并可能加重缺氧。
因此,供氧对一些患者,比如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病,冠心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某些临床缺氧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也可能存在氧债,也可能微循环代谢异常。对于上述病人而言,他们往往不能耐受吸痰时候短时间的缺氧。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吸痰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痰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吸痰时某些病人无法承受短暂的缺氧环境,进而引发其他并发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痰装置,其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吸痰管道,所述吸痰管道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吸痰口,所述吸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腔室并排设置的第二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输氧管道,所述输氧管道的端部开设有第一输氧口,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上还连通有进气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痰管道和输氧管道位于患者呼吸道中时,二者紧密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痰管道的侧壁临近所述第一吸痰口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吸痰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氧管道的侧壁临近所述第一输氧口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输氧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还连通有短管,所述短管具有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二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连接有活塞,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活塞进行选择性封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痰装置避免了吸痰同时的负压导致的气道内缺氧,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能够有效的解决吸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肺不张、缺氧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痰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吸痰装置,其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吸痰管道,所述吸痰管道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吸痰口,所述吸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腔室并排设置的第二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输氧管道,所述输氧管道的端部开设有第一输氧口,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上还连通有进气接头。
优选地,所述吸痰管道和输氧管道位于患者呼吸道中时,二者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吸痰管道的侧壁临近所述第一吸痰口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吸痰口。
优选地,所述输氧管道的侧壁临近所述第一输氧口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输氧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还连通有短管,所述短管具有与外界相连通的第二开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连接有活塞,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活塞进行选择性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60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