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43749.6 | 申请日: | 2013-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35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 发明(设计)人: | 孙虹之;叶育倩;黎民;殷雪亚;甘志常;王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顶棚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顶棚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顶棚与立柱一般有两种连接方式,对接和搭接。如图1A顶棚与立柱若以对接方式相连接,侧安全气帘(以下简称侧气帘)被点爆时,气袋充气推动顶棚,由于顶棚的结构较软,且此处无固定结构,没有受到约束力,顶棚将沿箭头方向被弹开,如虚线所示;如图1B,顶棚与立柱若以搭接方式相连接,虽然顶棚与立柱之间对接量d一般在15毫米以内,但由于此处的顶棚无固定结构,顶棚所受的固定力仍很弱,顶棚也将沿箭头方向被完全掀出,如虚线所示。因此目前顶棚与立柱的连接方式太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顶棚在侧气帘展开时不被完全弹出,且不可以影响侧气帘的正常展开功能的顶棚固定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结构本体,所述固定结构本体与顶棚的尾端连接;以及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本体上,所述定位孔的位置与立柱上卡扣基座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本体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40毫米~80毫米。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下端与固定结构本体的末端的距离为5毫米~20毫米。
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本体的厚度为2毫米~15毫米。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
优选的,在所述固定结构本体与顶棚的连接处设有折弯阶梯结构。
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与顶棚原本体成一体结构,只需顶棚本体成型模具,无需增加模具费用。顶棚上无需增加子级件如卡扣等固定件,不增加顶棚单件成本。只借助于立柱上自带的固定基座固定,立柱上无需提供任何辅助结构,不增加立柱单件成本。此外,在总装装配时,顶棚上此开孔结构为立柱提供预装配功能,提高装车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顶棚与立柱对接方式连接图;
图1B为现有技术顶棚与立柱搭接方式连接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连接处A-A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连接处B-B截面图;
图5应用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的气帘爆破效果图。
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附图中标记说明:
1-顶棚 1’-顶棚展开后状态 2-侧气帘
2’-侧气帘展开后抓 3-固定结构本体 4-定位孔
5-卡扣基座 6-折弯阶梯结构 7-卡扣
8-车身钣金 9-D柱饰板 10-95%假人头部
L1-后部车顶扶手与立柱卡扣两个固定点连线
d1-立柱卡扣与顶棚边缘的距离
d2-L1到95%假人头部距离
d3-固定结构本体长度
d4-开孔结构下端与固定结构本体末端的距离
t1-固定结构本体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顶棚固定结构直接延伸顶棚1后部与D柱饰板9搭接边界一定距离d3为40毫米~80毫米;厚度t1为2毫米~15毫米。在固定结构本体3增加几个定位孔4,定位孔4的数量为1-4个。定位孔4下边缘与固定结构本体末端的距离d4为5毫米~20毫米以上,以保证定位孔4的强度,避免其在侧气帘2展开时被拉断。定位孔4位置对应于卡扣基座5的位置。D柱饰板9上的boss柱或其他卡扣基座5穿过定位孔4,再通过固定件如螺钉、卡扣7将卡扣基座5与车身钣金8连接,由此D柱饰板9、顶棚1和车身钣金8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借助于D柱饰板9与车身钣金8间固定件的刚性连接,给软式材质顶棚1稳定的连接力。
如图5,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侧气帘上的气体发生器接受传感器信号被点爆并释放气体,气体在几十秒内瞬间充满整个侧气帘2,受膨胀的侧气帘2挤压位于其下部的顶棚1。D柱区域的顶棚受到侧气帘2强大的冲击力作用,顶棚1上的定位孔4受到立柱基座5来自于固定件7与钣金件间连接力,给顶棚1以乘客舱外部方向的作用力;顶棚1以两个固定点间连线L1为轴翻折。顶棚翻折的最大长度d1,远小于轴线L1与95%假人头部10的最小距离d2,因此顶棚末端不会拍打乘员头部,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3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型载货汽车前保险杠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折叠挂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