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2492.2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2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乔铁军;韩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中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罗志伟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污染物 并行 处理 生物反应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及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典型的污水处理装置一般包括好氧、缺氧、厌氧、沉淀排泥等组合的处理单元。活性污泥中不同微生物通过有机物、氮、磷等去除使自身得以增殖,并通过沉淀排泥将固化到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排出系统,从而将各种污染物进行去除。其机理即是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作用,通过排放部分污泥实现碳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污水处理系统的去除。因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富集生长和排泥成为典型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主要存在下述问题:一、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很难同时富集生长,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有限;二、污泥排放量大,剩余污泥处置难度大,且直接影响磷的去除效果,为保持较好的排泥效果,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量为污水处理量的2%,带来的剩余污泥处置问题成为目前各大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难题;三、工艺流程复杂,日常维护管理困难,使得出水水质难以保证。
传统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将曝气池和沉淀池集成在一起,通过膜截留作用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浓度,使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富集生长,提高了对有机物、氮和磷等去除效果。但是,该类型的反应器存在以下问题:一、曝气强度很大,能耗较高;二、定期排泥,剩余污泥处置难度大,且直接影响磷的去除效果;三、工艺控制繁琐,日常维护管理困难,使得出水水质难以保证;四、膜容易污染。
以上污水处理装置均存在大量污泥排放、工艺控制繁琐、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使得系统出水水质难以保障,并且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占地大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染物并行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包括反应池和中控组件,所述反应池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进水阀、排水阀、曝气装置分别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将所述反应池分隔成进水池、曝气池和排水池,所述进水池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池与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位于所述曝气池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进水端,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为所述曝气池的排水端、所述排水池的进水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池的底部连接有污泥排放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池的顶部、进水池的顶部连接有液体循环回流管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设置在所述进水池内并将所述进水池按进水顺序分隔成水解酸化池、厌氧池和缺氧池,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底部连接,所述第四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四进水通道,所述第四进水通道为所述水解酸化池的排水端、厌氧池的进水端,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反应池的池顶之间设有第三进水通道,所述第三进水通道为所述厌氧池的排水端、缺氧池的进水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导流板高于所述第三导流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连接有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水泵连接有溶药池,所述水泵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压缩机和位于所述反应池内的曝气头,所述曝气头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为无机陶瓷膜生物反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中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中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24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控制充电器及电路结构
- 下一篇:超声波探头及阵列性能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