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7447.8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3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章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章铭 |
主分类号: | E03B11/16 | 分类号: | E03B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1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变频 智能 给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意义而言,给水设备包括无负压给水设备、生活(消防)气压给水设备、自动无塔给水设备、变频恒压给水设备、箱泵智能一体化泵站系统、消防增压稳压装置、管网叠压增压给水设备。传统变频恒压给水设备存在如下不足:在常态下运行时会出现超压情况,但由于变频控制柜手动控制系统反应的不及时,进而出现给水设备出现超压运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器,所述储水器内设有液位开关,所述储水器出水口通过接管A与泵单元连接,接管A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泵单元具有并联的第一、第二水泵,第一水泵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安装闸阀,第二水泵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安装闸阀,泵单元出水口通过接管B与供水管网连接,在接管B且位于泵单元出水口处依次安装电接点压力表、远传压力表,在接管B且位于远传压力表后端设有接管C,接管C上安装第二电磁阀,其中,液位开关、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电接点压力表以及远传压力表均与控制单元连接。
可作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均具有电机,所述电机具有呈柱状的外壳,所述外壳外周等间距布置若干散热翅片,每条翅片与所述外壳轴线平行。
可作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翅片间距为5~7mm。
可作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对称布置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侧壁及下侧壁,所述散热翅片布置于左、右侧壁。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当电接点压力表检测到高压时,将高压信号反馈到控制柜中,切断手动控制系统电源,同时打开第一电磁阀泄压,保证整个系统稳压运行,防止手动状态时出现超压现象系统却处理不及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一体式变频恒压智能给水设备,包括储水器1(例如水池,作用是储水),所述储水器内设有液位开关11,所述储水器出水口通过接管A21与泵单元连接,接管A21上设有第一电磁阀31,所述泵单元具有并联的第一、第二水泵41、42,第一水泵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安装闸阀5,第二水泵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安装闸阀,泵单元出水口通过接管B22与供水管网连接,在接管B22且位于泵单元出水口处依次安装电接点压力表71、远传压力表72,在接管B且位于远传压力表后端设有接管C23,接管C23上安装第二电磁阀32,其中,液位开关、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电接点压力表以及远传压力表均与控制单元6连接(通过通信线缆连接,控制单元一般为变频控制柜)。
第一电池阀用于开闭储水器的出水口,其控制过程由控制单元实现,当电接点压力表检测到高压时,将高压信号反馈到控制单元(变频控制柜),控制单元切断手动控制系统电源,同时打开第二电磁阀泄压,保证整个系统不超压,进而实现稳压运行。
特别的,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均具有电机,所述电机具有呈柱状的外壳,所述外壳外周等间距布置若干散热翅片(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翅片间距为5~7mm),每条翅片与所述外壳轴线平行。
给水设备投入使用后,其稳定性要求较高,在给水设备整机中,水泵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满负荷运转下的散热要求较高,上述设计之散热翅片能达到作业要求,散热较为充分,同时制作成本还较低
特别的,所述外壳具有对称布置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侧壁及下侧壁,所述散热翅片布置于左、右侧壁。该设计作为一种改进,在散热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时,进一步的节省用料。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章铭,未经陈章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74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鼓氨化造粒机
- 下一篇:汽轮机高低压两级工业抽汽供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