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挂车用电控继动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5350.3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36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董振贵;郭涛;廖锦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西合汽车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5/18 | 分类号: | B60T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挂车 用电 控继动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车制动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缩短挂车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的电控继动阀。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列车的制动系统存在管路过长、串联部件过多等问题,由此造成挂车与主车在制动响应时间间隔较大,导致制动过程中挂车推着主车跑甚至折叠致使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缩短挂车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的电控继动阀。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挂车用电控继动阀,包括阀体,内设有一空腔;阀盖,设于阀体上;和活塞杆,通过堵头和中部设有气源进气口的止推接头封装在所述阀体的空腔内;
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阀体的空腔内壁形成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活塞杆设有一与所述气源进气口连通的内孔,且所述内孔内通过一由气压控制开闭的胶环与所述第二间隙连通;所述阀体设有控制气接口、与ABS阀连接的出气口和储气筒接口;
所述控制气接口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出气口连通形成第一通路;所述储气筒接口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出气口连通形成第二通路;活塞杆运动控制第一通路连通与否;所述挂车用电控继动阀还包括一控制第二通路是否连通的电磁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的挂车用电控继动阀,所述电磁部件包括阀套总成,其底端与所述阀盖形成第一腔室,且其底端设置连通所述出气口的内延伸管与第一腔室的气嘴;铁芯,置于所述阀套总成内,套装有弹簧,且抵止于所述气嘴上封闭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气嘴的空腔的通路为常态;和膜片,设置于所述阀体与所述阀盖的连接处;
所述膜片的一侧与所述阀盖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所述膜片的另一侧与所述阀体内设置的凸台接触将所述阀体内分隔为所述膜片与所述凸台的内壁形成凸台内腔和所述凸台的外壁与所述阀体内壁形成凸台外腔;
所述铁芯控制所述膜片鼓起,连通所述凸台内腔与所述凸台外腔;
所述凸台内腔延伸为所述出气口,所述凸台外腔延伸为储气筒接口。
优选的是,所述的挂车用电控继动阀,所述活塞杆、止推接头和堵头与所述阀体的连接处设置多个O型圈。
优选的是,所述的挂车用电控继动阀,所述阀体的空腔内与所述堵头连接有缓冲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常规继动状态下,电磁部件控制储气筒接口通过第一间隙与出气口连通,活塞杆控制气接口与出气口通过第一间隙连通,形成双通路,同时向出气口独立供气,驱动挂车ABS阀工作,致使制动气室迅速做出制动响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节省空间,安全可靠,可在各种气制动车型上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挂车用电控继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活塞杆、2-胶环、3-止推接头、4-第一O型圈、5-第二O型圈、6-第三O型圈、7-缓冲垫、8-第四O型圈、9-第五O型圈、10-堵头、11-阀体、12-第一间隙、13-第二间隙、14-内孔、15-防水O型圈、16-压紧垫片、17-铁芯、18-阀套总成、19-弹簧、20-第一腔室、21-气嘴、22-第二腔室、23-凸台外腔、24-凸台内腔、25-凸台、26-膜片、27-阀盖、28-铁芯密封堵、1#-气源进气口、2#-出气口、1-2#-储气筒接口、4#-控制气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挂车用电控继动阀,包括内部设有一空腔的阀体11,设于阀体11上的阀盖27和通过堵头10与中部设有气源进气口1#的止推接头3封装在所述阀体11的空腔内的活塞杆1。活塞杆1可在阀体11的空腔内沿堵头10和止推接头3的连接直线做往复运动。
活塞杆1与阀体11的空腔内壁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间隙12和第二间隙13;活塞杆1设有一与气源进气口1#连通的内孔14,且内孔14内通过一由气压控制开闭的胶环2与第二间隙13连通。阀体11设置有控制气接口4#、出气口2#和储气筒接口1-2#。气源进气口1#连接主车红管(气源管),出气口2#连接挂车ABS阀,储气筒接口1-2#连接挂车储气筒,控制气接口4#连接主车黄管(控制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西合汽车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西合汽车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5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