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4778.6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8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罗永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永聪 |
主分类号: | B61D33/00 | 分类号: | B61D3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列车 硬座 休息 靠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靠垫,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列车的硬座均没有设置供乘客休息的靠垫,因此乘客在列车的硬座上休息时非常不方便,长时间的乘坐会使乘客非常疲劳,现有的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笨重,不便于携带,许多该类型产品是由金属结构构成,产品太过沉重,体积庞大且不可收折,不易携带,因此此类产品没能应用在实践中。2.结构复杂,成本较高,难以被市场接受。3.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产品采用绳索捆绑的方式将人固定在车座上,这种方式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可能延误逃生的最佳时机。4.不切合列车上硬座车厢的实际情况,一些产品在开发之初未经过慎重考察,导致产品在空间设计上不够合理,占用了其他旅客的座位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它不仅可以改善列车硬座乘客的休息环境,提高这些乘客的旅途乘坐质量,而且非常便于携带,造价较低,容易被市场接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包括绑带、滑套、固定杆、固定带,所述绑带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形成用于套在列车硬座上固定的环状结构,所述滑套空套在绑带上,并可沿绑带的轴线滑动,滑套上设有铰接柱,铰接柱垂直于绑带,所述固定杆的上、下端分别设置上、下支撑柱,上、下支撑柱相互平行,上支撑柱空套在铰接柱上形成铰接,上、下支撑柱上分别套有柔软材料制成的靠垫,靠垫外周面的截面呈多边形,所述固定带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杆的下部,另一端铰接于绑带;绑带、固定杆、固定带围成三角形。
所述固定杆以及上、下支撑柱均由塑料制成。
所述上、下支撑柱与固定杆相连的一端均套有辅助支撑板,上、下支撑柱与所对应的辅助支撑板过盈配合。
所述辅助支撑板由塑料制成。
所述固定杆与上、下支撑柱一体成型。
所述靠垫由海绵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绑带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形成长度可以调整的绑带,因此,旅客通过卡扣收紧绑带,将整个装置固定在列车硬座靠椅上。滑套上设有铰接柱,铰接柱垂直于绑带,上支撑柱空套在铰接柱上形成铰接,所述固定带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杆的下部,另一端铰接于绑带;绑带、固定杆、固定带围成三角形,形成可自动调节的机构。当乘客肩部依靠在下支撑柱上的靠垫上,头依靠在上支撑柱上的靠垫上时,滑套受力在绑带上滑动,使固定杆倾斜呈与人体适应的角度,使乘客能在舒适的环境休息。
本产品主要采用塑料制造,很好地解决了成本过高的问题。设计中放弃传统将整个人体保护起来的方式,采用了在列车硬座的单侧设置上、下支撑柱以及靠垫,更好的提高了产品便携性,简洁性,同时也更好地切合了列车硬座上个人空间有限的实际性问题。不仅可以改善列车硬座乘客的休息环境,提高这些乘客的旅途乘坐质量,而且非常便于携带,造价较低,容易被市场接受。它不仅解决了同类硬座产品体积大,质量重,不便于携带的问题,同时秉承精简化设计的理念,化繁为简,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简洁,同时也为商品价格最低化提供了可能。与过去一些设计相比,本产品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狭小的座位空间和舒适的乘车环境之间的矛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中,1为绑带,2为滑套,3为固定杆,4为固定带,5为卡扣,6为上支撑柱,7为下支撑柱,8为铰接柱,9为靠垫,10为辅助支撑板,11为硬座椅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为用于列车硬座的休息靠垫的一种实施例,包括绑带1、滑套2、固定杆3、固定带4,所述绑带1的两端通过卡扣5连接,形成用于套在列车硬座上固定的环状结构,绑带1由容易变形的材料制成,如塑料带、布带等,本实施例中,绑带采用布带制成,更为轻便,便于携带。通过卡扣5连接使绑带1的长度可调节,从而固定在硬座椅背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永聪,未经罗永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47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