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吊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4008.1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7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中涛;杨庭友;段久旭;张晋华;李继承;宋志;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丽芳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下放 移动 吊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吊架。
背景技术
移动模架施工是目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现浇箱梁施工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水上、河谷等恶劣地形条件下的箱梁施工的首选方法。但箱梁施工完毕后,移动模架模板与箱梁间距小,且其拆除为高空作业,分块拆除往往十分困难。而采用大吨位的液压连续千斤顶整体下放,虽然不仅能够减少拆除难度,而且能保障其拆除进度,但是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大吨位的液压连续千斤顶价格均十分昂贵,而且其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化施工、安全可控、降低风险、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吊架。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吊架,包括下承重梁、固定于下承重梁上的下锚固梁、位于下锚固梁上方的上承重梁和固定于上承重梁上的上锚固梁。
所述的下承重梁放置于找平的混凝土梁面上。
所述的下锚固梁有两个,分别位于下承重梁上部的两侧。
所述的上承重梁两端呈梯形。
所述的上锚固梁有两个,分别位于上承重梁上部的两端。
所述的下放吊架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吊装承重元件。
所述的精轧螺纹钢贯穿下放吊架的下承重梁、下锚固梁、上承重梁和上锚固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使用下放吊架,只利用普通千斤顶和精轧螺纹钢就能将移动模架等操重构件整体下放至地面或钢平台,然后进行散拆施工。
本实用新型下放吊架的使用简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拆除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施工过程安全可控,降低了拆除施工安全风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
吊架。
图1是移动模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放吊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鼻梁,2-牛腿A,3-牛腿B,4-中扁担梁,5-下承重梁,6-下锚固梁,7-上承重梁,8-上锚固梁,9-千斤顶,10-精轧螺纹钢,11、混凝土粱面,12-前扁担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下放移动模架的下放吊架,包括下承重梁5、固定于下承重梁上的下锚固梁6、位于下锚固梁上方的上承重梁7和固定于上承重梁上的上锚固梁8。
所述的下承重梁5放置于找平的混凝土梁面11上,将下锚固梁6受力传递至混凝土梁面11。
所述的下锚固梁6有两个,分别位于下承重梁5上部的两侧,与上锚固梁8交替受力,达到下放移动模架的目的。
所述的上承重梁7两端呈梯形,将上锚固梁8受力通过千斤顶传递至混凝土梁面11。
所述的上锚固梁8有两个,分别位于上承重梁7上部的两端,与下锚固梁6交替受力,达到下放移动模架的目的。
所述的下放吊架采用精轧螺纹钢10作为吊装承重元件。
所述的精轧螺纹钢10贯穿下放吊架的下承重梁5、下锚固梁6、上承重梁7和上锚固梁8。
使用下放吊架下放移动模架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箱梁顶面预留移动模架下放吊架预留孔。
步骤二:箱梁浇筑完成后,拆除移动模架前扁担梁12、牛腿A2、前鼻梁1和中扁担梁4。
步骤三:安装移动模架下方吊架,拆除牛腿B3。
步骤四:利用下放千斤顶9及精轧螺纹钢10,通过上锚固梁8、下锚固梁6交替受力将移动模架整体下放至地面或钢平台,然后将其散拆运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40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