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缩机吸气腔的消音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32880.2 | 申请日: | 2013-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9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黎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吴彦峰 |
| 地址: | 62046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机 吸气 消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吸气腔的消音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小型活塞式压缩机是从电机接受动力,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从而提高制冷剂压力的机械装置。它普遍地应用于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并且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常,对压缩机噪音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压缩机应用到整机产品上的整机噪音,目前人们对产品低噪音、静音等要求日益明显,尤其是像空调、冰箱、饮水机等家电制冷产品,传统的压缩机消音结构,即在压缩机气缸上整体铸造成型的制冷剂流动通道及消音结构,其制造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且其消音效果及其气缸结构的限制,对噪音控制的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消音效果明显的多级压缩机吸气腔的消音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缩机吸气腔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包括一级吸气消音腔、二级吸气消音腔和三级吸气消音腔,所述一级吸气消音腔和二级吸气消音腔由下腔体及T型隔板组成,所述T型隔板与下腔体形成两个密闭的消音腔,在处于该两消音腔中的T型隔板上开有第二吸气通道、第三吸气通道和漏油孔,所述T型隔板的底端插入到所述下腔体内,所述的下腔体上开有第一吸气通道和漏油孔;所述三级排气消音腔设置上腔盖,在上腔盖上开有吸气消音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上腔盖上设置限位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上腔盖上设置加强筋。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位于吸气消音通道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三级吸气消音腔是由塑料件组合构成的腔体。
作为优选,所述下腔体的第一吸气通道的孔径大小为5.5mm,第二吸气通道和第三吸气道的孔径大小为5.2mm。
作为优选,所述漏油孔的孔径大小为1.5mm。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的直径大小为4mm。
采用上述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消音结构,具体消音原理是:当制冷剂气体经过吸气腔中的第一吸气通道吸入第一级吸气消音腔(第一次降低吸气脉动)时,再从第二吸气通道吸入二级吸气消音腔(第二次降低吸气脉动),最后通过第三吸气通道吸入三级消音腔(第三次降低吸气脉动),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吸气振动和噪声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结构独立,层次分明、降噪效益效果明显,制造难度小、成本低。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压缩机吸气腔的消音结构,该消音结构包括一级吸气消音腔1、二级吸气消音腔2和三级吸气消音腔3,所述一级吸气消音腔1和二级吸气消音腔2由T型隔板5及下腔体4组成,所述T型隔板5与下腔体4形成两个独立的消音腔,在所述下腔体4上开有两个漏油孔4b、4c,所述的下腔体4上布有第一吸气通道4a;所述的“T”形隔板5上端开有一个漏油孔5c,所述的T型隔板5上布有第二吸气通道5a和第三吸气通道5b;所述的T型隔板5的第三吸气通道5b底端插入到所述下腔体4内;所述三级吸气消音腔由上腔盖6及T型隔板5组成,所述上腔盖顶部开有一个长方形吸气消音通道6a,所述的上腔盖6顶部有两小圆柱6b、6d,底部有两加强筋6c、6e, 加强筋6c、6e设置在吸气消音通道6a两侧。
所述三级吸气消音腔是由塑料件组合构成的腔体。
所述第一吸气通道4a孔径大小为5.5mm,第二吸气通道5a、第三吸气通道5b大小为5.2mm。
所述漏油孔4b、4c、5c的孔径大小为1.5mm。
所述限位结构6b、6e的直径大小为4mm。
制冷剂气体经过吸气腔中的第一吸气通道4a吸入第一级吸气消音腔1时,第一次降低吸气脉动,再从第二吸气通道5a吸入二级吸气消音腔2,第二次降低吸气脉动,最后通过第三吸气通道5b吸入三级消音腔3,第三次降低吸气脉动,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吸气振动和噪声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28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压机热能回收装置
- 下一篇:洋流能发电与贝壳养殖共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