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台式单穗小麦脱粒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1035.3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3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柱;李新华;张风云;李鹏;高国强;汝医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7/02 | 分类号: | A01F7/02;A01F12/2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台式 小麦 脱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脱粒机,具体地说是一种台式单穗小麦脱粒机,属于育种用脱粒机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实验小麦的品种选育过程中,由于种植的数量较少,籽粒比较珍贵,为了避免混杂,多数采用单穗小麦脱粒机进行脱粒。但是,市场上的单穗脱粒机,多采用钢制滚动脱粒齿和钢制定齿相互摩擦的形式进行的脱粒。这种单穗脱粒机脱粒旋转强度大,对加工粮食用的小麦进行脱粒是方便快捷的,由于钢制机械部件高速旋转的脱粒形式,会损坏一部分小麦的胚芽部分,对实验用小麦及小麦育种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小麦的出芽率、成活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脱粒的过程中既能够快速而干净的完成小麦的脱粒、分离工作,又要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好小麦籽粒,提高小麦育种的出芽率与成活率的台式单穗小麦脱粒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台式单穗小麦脱粒机,其包括固装有电机的电机箱体,固定在电机箱体的前端面上的脱粒仓体,设置在电机箱体下端的底座及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支架;所述脱粒仓体的内腔为圆柱形型腔。
电机在所述电机箱体内沿前后方向设置,电机轴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内,并且该圆柱形型腔的轴线与电机轴的轴线重合。
沿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的上端曲面的抛切线方向,设置有排出口。
在所述电机轴上周向均布固定有多个转子型脱粒齿,且所述转子型脱粒齿在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内径向延伸。
在所述转子型脱粒齿的脱粒齿外壁上固定一层橡胶板。
在所述脱粒仓体的轴向端面上固定有一用透明材料制作的端盖。
在所述端盖的中心位置固定一透明材料制作的且与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连通的进料管,并且使所述进料管的轴线向上倾斜。
在位于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上端的抛切线延伸方向上,设置有用所述固定支架固定的且垂直设置的分离桶。
在所述分离桶的中下部位置水平设置分离桶输入管,分离桶输入管的一端沿分离桶的外圆内侧边伸入分离桶,所述分离桶输入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上的排出口处;
所述分离桶输入管连通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与分离桶的腔体。
在所述分离桶输入管上,其与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上的排出口连接的位置,设置有一能够选择性地使所述脱粒仓体的圆柱形型腔与分离桶的腔体连通的活动密封盖。
在所述分离桶的上端口设置秸糠排出管,所述秸糠排出管的轴线与所述分离桶的轴线垂直。
在所述分离桶的下端设置垂直方向的缩口式的籽粒排出口,且在所述籽粒排出口上设置籽粒排出口开关。
进一步,所述分离桶和/或所述秸糠排出管采用透明材料制作。
进一步,所述活动密封盖固定连接一能够实现对所述活动密封盖的开/关控制的L型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中部铰接一水平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电机箱体上。
进一步,在电机箱体上设置有启动开关、控制面板及电源连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进料方式采用轴向进料而非现有的垂直进料,增加了进料的安全性;
脱粒仓体采用透明端盖,便于随时对脱粒状况进行观察、控制,实现充分完全的脱粒;
转子型脱粒齿的脱粒齿外壁上设置一层橡胶,增加力摩擦力,避免了脱粒齿对籽粒胚芽部分的破坏,保证了育种的出芽率及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箱体,11电机轴,111脱粒转子,12启动开关,13控制面板,14电源连接口,2脱粒仓体,21端盖,22进料管,3底座,4固定支架,5分离桶,51秸糠排出管,52分离桶输入管,53活动密封盖,54操作杆,55联动杆,56籽粒排出口,57籽粒排出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其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台式单穗小麦脱粒机,其包括固装有电机的电机箱体1,固定在电机箱体1的前端面上的脱粒仓体2,设置在电机箱体1下端的底座3及固定在底座3上的固定支架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10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