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23438.3 | 申请日: | 2013-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11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周翠红;陈家庆;凌鹰;曾萌;杨长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 地址: | 10261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连续 微波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调质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的副产品——污泥也同步增加。长期以来,受我国污水处理界“重水轻泥”倾向的影响,污水处理设施高速建设即将结束,而污泥处理才刚起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指出: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设施建设格局。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污泥脱水处理已成为污泥减量化及与后续处理衔接的必需环节,也是实现污泥减量化最经济的方法。
随着微波领域的不断延伸,微波处理污泥作为先进的预处理手段,已经应用到污泥处理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开始将微波技术引入污泥的处理,其技术优势表现为加热速度快、热效高、热量立体传递、设备小等。相应的设备主要由供电装置、微波处理装置、控制电路三个基本的部分组成,核心部件微波处理装置由微波发生器和微波谐振腔组成,两者通过矩形波导连接而组成微波调理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一般微波设备的微波发生器选用磁控管,磁控管的结构主要包括阴极、阳极以及能量输出机构,中心的阴极和环绕阴极的阳极构成同轴圆柱结构形式,阴极发射电子流,磁控管可以认为是一个由一系列小谐振腔组成的谐振系统,谐振系统又决定了磁控管的振荡频率。微波谐振腔是微波分离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微波元件,直接影响到微波作用的最终效果。
国内外学者证明了微波用于污泥脱水性能的调质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微波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无污染能源已在工业、农业、医学以及家庭等领域内获得广泛应用。但是,微波技术与污泥处理相结合,解决 脱水、改性等问题,尚处于研究及试验阶段。
目前国内关于微波应用于污泥调质的研究,大多限于间歇性处理,而关于连续性微波分离的研究较少,而在实际生产中,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是连续产生的,所需要的处理方式也应是连续式的,不宜使用间歇式的处理系统。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又能改善污泥的脱水特性,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使得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污泥的连续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谐振腔以及位于所述微波谐振腔内的反应器,污泥送料装置和污泥排料装置穿过所述微波谐振腔分别与所述反应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污泥送料装置的送料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连接有温度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器的上部连接有水蒸气冷凝回流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送料装置包括蠕动泵。
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控制以下中的至少一种:a)微波作用时间;b)微波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微波谐振腔为矩形谐振腔。
作为优选,微波发生器和微波谐振腔通过波导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微波发生器为连续型微波发生器。
作为优选,超声探头插入所述反应器中。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实现污泥的连续处理,可有效提高污泥的脱水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的立体简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微波谐振腔 2-反应器 3-污泥送料装置 4-污泥排料装置5-超声探头 6-水蒸气冷凝回流装置 7-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的立体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污泥连续型微波分离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谐振腔1以及位于微波谐振腔1内的反应器2,污泥送料装置3和污泥排料装置4穿过微波谐振腔1分别与反应器2的入口和出口连接。微波发生器和微波谐振腔的实现方式以及连接方式都是本领域公知的,例如,二者可以通过波导连接,微波发生器可以为连续型微波发生器,故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3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