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2886.1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8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势业;庞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凯迪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天津市鑫鑫龙田线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12 | 分类号: | H01F38/12;H01F4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何邈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燃料 点火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发动机新能源燃料(如:天燃气、液化气等)的点火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中,点火线圈是一种为点火发动机气缸内空气和汽油混合物提供点火能量的执行部件,由于发动机的燃料改变,如:天燃气、液化气等。使得发动机的温升高出30℃-40℃,一般缸内温度在160℃。从而对点火线圈耐温有更高的要求。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点火线圈存在以下缺点:
1、一般车用汽油点火线圈采用的漆色线耐温是180℃-200℃,主要问题是其耐压随之温度上升而下降,加上线圈工作时的自发热有30℃,二个温度叠加后的温度高达190℃,所以传统的漆包线无法满足要求。
2、传统硅钢片在大电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磁饱和及振动而发热,所以传统的硅钢片要增大磁饱和度及成型密度来减少线圈工作时的自身发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温度与耐压成正比的材料及线圈的绕制方法制成的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包括铁芯、绕线于骨架上的线圈,所述的线圈包括线芯以及包裹于所述的线芯外部的绝缘层,其中,所述的绝缘层中至少包括一个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所述的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由50%聚氨酯、48%聚酯亚胺以及2%硅的混合物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的厚度小于1.2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线圈采用平绕堆积的方式依次绕线于骨架上,来改变传统的槽绕法对漆包线表面耐压高的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线圈在骨架上的绕线角度为11°至13°范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铁芯由有取向的硅钢片激光焊接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在线芯外部涂覆绝缘层以制备线圈,所述的绝缘层中至少包括一个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所述的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由50%聚氨酯、48%聚酯亚胺以及2%硅的混合物构成;
2) 将涂覆后的绝缘层置于干燥区域中干燥;
3) 将所述的线圈采用平绕堆积法绕线于骨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的步骤1)中,所述的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的厚度小于1.2微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的步骤2)中,所述的干燥区域包括400摄氏度到460摄氏度温度范围内的至少三个温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的步骤3)中,所述的线圈在骨架上的绕线角度为11°至13°范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铁芯由有取向的硅钢片激光焊接而成,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有取向的硅钢片,采用圆柱激光焊接法来提高磁饱和宽度来减少磁损发热、来降低线圈在工作过程中的自发热。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能使温度与耐压成正比,尤其适合于新能源燃料发动机的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笔式点火线圈的构造示意图;
附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的构造示意图;
附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所示,图中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笔式点火线圈的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出其采用槽绕线圈的结构构造,骨架1采用传统硅钢片叠片制造,骨架1上的肋条3形成十槽绕线槽,线圈2绕线于骨架1上的绕线槽内,这种结构的笔式点火线圈无法解决线圈耐高温耐高压的缺点。
参见附图2与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能源燃料笔式点火线圈,包括绕线于骨架1上的线圈2,线圈2 包括如附图3中的线芯31以及包裹于线芯外部的绝缘层,其中,绝缘层中包括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32、定型层33和绝缘漆涂层34,改良聚氨酯亚胺涂层32的厚度小于1.2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凯迪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天津市鑫鑫龙田线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凯迪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天津市鑫鑫龙田线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28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