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9400.9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9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黄润鸿;丘东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谐振 无线 电能 传输 发射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早在100多年前就由美国发明家特斯拉(Nicola Tesla)在实验上得到尝试。1894年,从M.Hutin和M.Leblanc申请的专利(U.S.Patent 527 857)显示,他们尝试用3kHz的交流电给牵引电车感应供电,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感应方式给牵引电车供电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非接触供电在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供电得到尝试。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出现旋转变压器的概念,开始了现代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感应式电能传输在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学者丰富和完善了ICPT(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其在1991年申请的专利(U.S.Patent 5 293 308)成为近20年来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个奠基石。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成功非接触充电平台,对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利用物理的共振技术成功的在2m距离左右以40%的效率点亮了一个60W的灯泡,该实验成为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又一个新突破,并且掀起了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热潮。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前景的电能传输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灵活、方便等优点,已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不适合或不方便使用有导线接触传输电能的地方,如植入式医疗设备、移动电子产品、机器人、轨道电车供电等场合,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小功率电子产品无线充电方面取代传统的插头充电。
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射电路,特别是作为高频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射电路,国内外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作为传统的线性功率放大电路,如A类、B类、C类功率放大电路,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这些功率放大电路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开关型的D类、E类、DE类功率放大电路克服了传统型功率放大电路的缺点,使开关管工作在开关状态,提高了功率放大电路的转换效率。谐振变换器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射装置也早已有研究,但是由于功率器件的技术限制了输出功率和工作频率无法做得很高。并且,开关器件的增多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目前作为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的类型还是比较少,而且很多功率放大电路也不适合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射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包括开关管S、储能电感L0、软开关辅助电容C0及谐振负载网络;
所述开关管S的漏极与直流电压源正极连接,开关管S的源极分别与储能电感L0的一端、谐振负载网络的一端连接;
所述谐振负载网络的另一端、储能电感L0的另一端与直流电压源负极连接;
所述软开关辅助电容C0并联在开关管S的两端,或并联在储能电感L0两端。
所述谐振负载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谐振电感L1、谐振电容C1和等效负载R。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开关型功率放大电路结构,DC-AC转换效率高,理论效率达到100%;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开关管,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适用于中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3(a)~图3(b)为图1的开关管电流、电压波形图,其中图3(a)是开关管电流波形图,图3(b)是开关管电压波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电路的结构图;
图5为图4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6(a)~图6(b)为图1的开关管电流、电压波形图,其中图6(a)是开关管电流波形图,图6(b)是开关管电压波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路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94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密封新型抱轴器
- 下一篇:一种节能暖通空调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