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12641.0 | 申请日: | 2013-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3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纯厚;揭亮;张家松;董宏标;刘志军;肖建彬;段亚飞;颉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阳高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 地址: | 5181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射流 阵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及提高水体中各层水流的对流程度,同时,均匀水质和提高水性的活性,在污水处理工程、水产养殖业中、水利工程中都要对某些水体进行增氧作业。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射流喷水式、叶轮式、水车式以及微孔曝气式等类型的增氧机。其中,叶轮式和射流喷水式均采用将水喷射出去,使之与空气接触、混合达到增氧的目的。并且,目前水产用的射流式增氧装置都是利用单入气连接管(文丘里式射流器),在使用上存在能耗高,水流量少等困扰。水车式增氧机是利用叶片在浅水层中进行划动,引起波澜,增大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增氧。微孔曝气增氧机利用风机将空气打入水中,以溶解氧气,虽然效果有所提高,但是要在水上水下铺设较长的供氧管道。曝气管产生的气泡以垂直的形式渗入水体时,受到的浮力较大,造成氧气在水体残余的溶解时间较短,由于现有微孔曝气增氧机都是固定于容水器底部,难以实现空气和水体向更广范围推进,也无法实现水体上、下层大范围水体交流且耗能较高。
现需要一种耗能低、增氧效果好的增氧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其包括依次安装的水泵、进水管、入气连接管和出水管,所述入气连接管为多通管,所述入气连接管内部安装有增氧结构,所述增氧结构包括喷气环,所述喷气环的外壁与入气连接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与出水管直接或间接连通的进气空间,喷气环上靠近出水管的一端的内壁上布置有多个列阵通孔,所述列阵通孔沿喷气环的内壁圆周均匀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气环的中间均匀布置有多个中空的骨架,所述骨架的中空腔与进气空间连通,每个骨架上均安装有齿片,所述齿片的两侧均匀设有多个列阵分布的骨架通孔,所述骨架通孔与骨架的中空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气环设有列阵通孔的一端将进气空间封闭,每个列阵通孔上均设有一个连通进气空间的出气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齿片的形状为弧形状,齿片的一端延伸并与其他齿片固定后形成一个齿片组件,齿片的连接处设有一个锥形的凸起,每个齿片的下方设置有一个横截面为锥形的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气环的外表面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安装卡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管的内径和进水管的内径之比大于1.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喷气环上设置列阵通孔,那么当水流经过喷气环后,圆形水柱被列阵通孔切割成齿轮状的水柱,齿轮状的水柱的齿牙之间形成列阵式的真空负压区,从而经过入气连接管吸进大量空气形成大量气泡,实现增氧的效果,达到节能环保、轻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在水流量大的使用状态下,其增氧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有增氧结构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列阵通孔吸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骨架通孔吸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喷气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
参照图1~图5,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其包括依次安装的水泵6、进水管5、入气连接管4和出水管1,所述入气连接管4为多通管,所述入气连接管4内部安装有增氧结构,所述增氧结构包括喷气环3,所述喷气环3的外壁与入气连接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与出水管直接或间接连通的进气空间,喷气环3上靠近出水管的一端的内壁上布置有多个列阵通孔9,列阵通孔9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所述列阵通孔9沿喷气环的内壁圆周均匀分布。
通过在喷气环3上设置列阵通孔9,那么当水流经过喷气环3后,圆形水柱被列阵通孔9切割成齿轮状的水柱,齿轮状的水柱的齿牙之间形成列阵式的真空负压区,在负压的作用下,经过入气连接管4吸进大量空气形成大量气泡,气泡的直径一般为1~5毫米,实现增氧的效果,达到节能环保、轻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在水流量大的使用状态下,其增氧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阳高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太阳高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26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