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波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1305.4 | 申请日: | 2013-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陆振民;陆子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振民 |
主分类号: | H01J3/02 | 分类号: | H01J3/02;H01J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122308 辽宁省喀***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波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波发生装置,及一种使用该电磁波发生装置的多单元电磁波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电磁波发射装置都是简单的通过发射源将电子发射出来。因为发射源发射出来的电子是以散射的方式向外传播,因此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电子在行进过程中就越分散,从而会导致电子最后落入的区域相对较广,电子接收区域单位面积所接收的电子数量相对较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电子在运行过程中更加集聚的电磁波发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在行进过程中较为分散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磁波发生装置,包括发生电子的电子发生部;供所述电子发生部入射电子的入射部;在所述入射部内设置有拦截入射电子并改变入射电子行进方向的变向部,和改变所述入射电子速度与行进方向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远离电子发生部的一端为阳极端。入射部为电子从电子发生部发出并离开后,所进入的部件。电子发生部射出的电子在入射部内经过变向部一次变向后,再经过导向部的变速变向后,向导向部的阳极方向行进,并最终脱离入射部。
所述入射部为径向截面为梯形的空心圆柱金属体,其直径较大一端为入射电子的射出端,射出端为敞口,其直径较小一端为入射电子的射入端,所述射入端为密闭端,其端面的中部开有装配孔。电子在入射部内经过变向部折射改变方向后,反向行进到射入端,并在射入端端面的内壁进行二次反射。
所述电子发生部包括一导向通道,导向通道插入到所述射入端的装配孔内。以保证从电子发生部发射的所有电子都可以进入入射部内。
所述变向部为金属圆锥体,圆锥体的顶角指向电子发生部的输出端,圆锥体的体积能够保证所有入射部内的电子都能被其阻挡并改变行进方向。
所述变向部通过一个以上的支架固定在所述入射部内,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变向部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入射部固定;或所述支架为T形,其竖向部的一端与所述变向部固定,另一端与横向部固定,横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电子发生部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入射部固定。通过支架固定变向部,可以尽量减少电子在入射部内运动的过程中所接触到障碍物。
所述导向部包括与市电连接的电感线圈,和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向阳极端的高压整流二极管,电感线圈和高压整流二极管串联。市电经过电感线圈和高压二级整流管输出到阳极端,从而使阳极端带有正高压,所以其可以保证电子全部从入射部的射出端射出。
所述阳极端为环状,在环状的阳极端与入射部的射出端之间设置有绝缘件,导向部与电子发生部电连接。阳极端通过绝缘件直接固定在射出端的端部。
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电子发生部并联后再与市电电源串联。
一种由电磁波发生装置所组成的多单元电磁波发生器,包括两个以上的电磁波发生装置。多个电磁波发生装置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叠加效果。
所述电磁波发生装置的入射部的中轴线延长至所述电磁波发生装置外,并相交于一点,多个电磁波发生装置射出的电子均落入同一中空的闭合区域内;由于大量电子落入同一区间内,因此电磁波的叠加效果更加明显。所述中空闭合区域为任一个单一电磁波发生装置射出的电子所落入的区域,由于每个电磁波发生装置的电子都落入同一个区域,因此,此时的叠加效果为最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波发生装置,通过电子在入射部内的多次变向,使电子在入射部内行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集聚,从而使电子在离开入射部后能够相对集中的集聚到一个区域内,从而增加该区域单位面积内所接收的电子数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磁波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局部右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单元电磁波发生器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局部右视图;
图5示出了图3的局部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振民,未经陆振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1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