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6022.0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3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早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星兆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8 | 分类号: | E04D13/18;E04D13/16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杨宝兰 |
地址: | 30017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面 防水 保温 发电 一体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业的防水保温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业的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材。
背景技术
屋面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项目之一,屋面保温则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屋面防水工程的工程量日益增大,防水材料的种类、品质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但是,由于屋面防水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行业先前提出的“十年保证期”制度至今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究其原因,低价竞争,偷工减料等不规范的市场操作行为是一个方面,而屋面防水技术系统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屋面“渗漏”的发生。
传统的屋面防水隔热系统,是由防水层-保温层-细石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找平层组成,各道工序作业复杂,管理难以到位,最终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屋面防水工程的基层开裂存在着必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原因是屋面土建工程的工序多、劳动强度大,对防水层的“穿刺”破坏概率大,而保温层的引入更加重了防水层质量的不确定性,所以,当今的一些防水工程只能“保修”而非质量“保证”,市场迫切需要一种彻底解决传统保温隔热与防水、装饰多道施工带来后期开裂等问题的防水保温材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便捷、节能环保,集保温、隔热、防火、防水和发电于一体的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从所述一体化板材底部依次向上的层结构,包括,保温层、特种砂浆保护层、高分子卷材防水层和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发电板层,所述一体化板材的保温层通过聚合物防水胶与屋面密合粘接。
所述聚合物防水胶与屋面密合粘接形成的粘接层厚度为2-3mm,保温层的厚度为50-80mm,特种砂浆保护层的厚度为5-10mm,高分子卷材防水层30的厚度为2-5mm。
所述保温层是由聚异氰脲酸脂发泡形成的,特种砂浆保护层是由聚合物改性沥青和防水砂浆混合而成的,其混合比例为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施工便捷、节能环保、造型美观,集保温、隔热、防火、防水和发电于一体,本实用新型具有极佳的高温和低温光照性能,耐阴影设计,功率输出保证30年内不低于80%的设计指标,同时,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产品符合Q/12XJ5260-2011、IEC61646和GB 50345标准规范的要求,产品在满足建筑物防水性能基础的同时可为建筑物提供电力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保温层 20、特种砂浆保护层
30、高分子卷材防水层 40、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发电板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屋面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从一体化板材底部依次向上的层结构,包括,保温层10、特种砂浆保护层20、高分子卷材防水层30和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发电板层40,所述一体化板材的保温层10通过聚合物防水胶与屋面密合粘接。
聚合物防水胶与屋面密合粘接形成的粘接层厚度为2-3mm,保温层10的厚度为50-80mm,特种砂浆保护层20的厚度为5-10mm,高分子卷材防水层30的厚度为2-5mm。
保温层10是由聚异氰脲酸脂发泡形成的,特种砂浆保护层20是由聚合物改性沥青和防水砂浆混合而成的,其混合比例为1:3。
屋面防水隔热一体板以100%机械标准化生产的防水保温发电一体化板,使用聚合物防水胶(柔性防水)做一定厚度粘合剂,粘贴于屋面面层,成为防水层和防水隔热一体化板粘贴两种功能,即是保温隔热,又有刚柔结合的两道设防,得到耐久性防水层,成本减少约1倍,又彻底消除了作业环境差、施工工序复杂,难以确保质量的诸多问题,产品质量、安全和功能性多1倍特点,为产品质量和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星兆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星兆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6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