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4601.1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梁媛媛;李磊;龙道江;戴声良;杨子平;胡春波;杨浩;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20 | 分类号: | F1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簧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在汽车上的钢板弹簧结构。
背景技术
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弹性元件,由若干片等宽但不等长(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的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而隔振垫则是为了在钢板弹簧运动的过程中减少噪声和振动、增加板簧寿命的一种垫片,主要用于降低板簧片间的摩擦,减少噪声。
汽车钢板弹簧除了作为弹性元件外,还兼起导向和传递侧向、纵向力和力矩的作用,钢板弹簧簧片间时有接触,共同承受着各种力和力矩使汽车正常行驶。钢板弹簧在运动的过程中,钢片之间相互滑动摩擦或跳动会产生噪声;而且钢板弹簧片间由于持续的高频运动,温度升高,应力过大会出现裂纹并随着载荷及冲击频率逐渐扩展,最终导致板簧断裂,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在钢片之间增加隔振垫,使板簧片之间的接触由钢片间的硬接触变为有隔振垫的软接触,降低板簧间的摩擦,减少噪声,增加板簧钢片的使用寿命。但现有的设置方式大都为在钢板弹簧主簧和副簧的片端部设置一隔振垫,而中心螺栓连接处主要是刚性接触,无任何隔振垫。由此,使得钢板弹簧的主簧和副簧在中心螺栓处直接接触,汽车从空载到满载的过程中由于悬架刚度突变,主簧和副簧接触,板簧噪音变大,这对汽车的平顺性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由空载到满载的过程中由于主簧和副簧的接触而引起的振动的板簧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簧结构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板簧结构,包括主簧和副簧,主簧和副簧之间设置有隔振垫,隔振垫位于主簧和副簧的中心位置处,主簧、副簧和隔振垫通过中心螺栓和紧固螺母固定压紧。
进一步,主簧的上方设置有上套管,副簧的下方设置有下套管,中心螺栓顺次穿过上套管、主簧、隔振垫、副簧和下套管与紧固螺母相连。
进一步,紧固螺母为六角螺母。
进一步,隔振垫为方形,中心位置处形成有安装孔,安装孔与主簧和副簧的中心位置相对,供中心螺栓穿过。
进一步,隔振垫的宽度比主簧和副簧的宽度小4-6mm,隔振垫的厚度为1-3mm。
与现有板簧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板簧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板簧结构中的隔振垫具有良好的机械减振能力,有效降低了汽车由空载到满载的过程中由于主簧和副簧的接触而引起的振动,有利于汽车的平顺性,同时增加了簧片的使用寿命,该种隔振垫减振效果好,寿命长,可广泛应用于MPV车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板簧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隔振垫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簧;2副簧;3隔振垫;4中心螺栓;5上套管;6下套管;7紧固螺母;3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簧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簧结构包括主簧1和副簧2,主簧1和副簧2之间设置有隔振垫3,且隔振垫3位于主簧1和副簧2的中心位置处。此外,主簧1、副簧2和隔振垫3通过中心螺栓4、上套管5、下套管6和紧固螺母7固定和压紧。
具体来说,上套管5设置在主簧1的上方,下套管6设置在副簧2的下方,而中心螺栓4则顺次穿过上套管5、主簧1、隔振垫3、副簧2和下套管6以与紧固螺母7相连,并通过紧固螺母7使上套管5、主簧1、隔振垫3、副簧2和下套管6固定和压紧。优选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紧固螺母7为六角螺母。
进一步,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振垫3为方形,由尼龙和玻璃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其中心位置处形成有安装孔31,安装孔31与主簧1和副簧2的中心位置相对,以供中心螺栓4穿过。此外,隔振垫3的长度由板簧空载状态时主簧1和副簧2的接触长度来定,隔振垫3的宽度比主簧1和副簧2的宽度小4-6mm,优选为5mm,隔振垫3的厚度优选为1-3mm。
本实用新型的板簧结构有效降低了汽车由空载到满载的过程中由于刚度突变,主簧和副簧的刚性接触而引起的振动,同时该隔振垫在主簧和副簧中间,增加了簧片间的使用寿命。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4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尼减震器
- 下一篇:两进线一母联形式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