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炒肉松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697503.X | 申请日: | 2013-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5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 发明(设计)人: | 林诗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罗源县美味食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1/311 | 分类号: | A23L1/311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 地址: | 3506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肉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肉松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炒肉松机一般在炒盘中心设有可转动的扁平状的炒铲,在炒制过程中不停转动炒散肉松,由于设备性能的差异,常出现肉松有残筋膜和成块颗粒等现象,使得炒出来的肉松不够蓬松,影响肉松的品质和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肉松炒得更加蓬松的炒肉松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炒肉松机,包括炒盘和安装于炒盘内的炒铲组,所述炒盘下方设有连接炒铲组的电机组,所述炒铲组包括上下连接的上炒铲组和下炒铲组,所述下炒铲组通过转筒与电机组连接,所述转筒内固定有可与转筒一起旋转的内齿轮,所述内齿轮通过一过度齿轮连接至上炒铲组齿轮,所述上炒铲组齿轮安装于上炒铲组的中心,通过电机组的带动,上炒铲组和下炒铲组可分别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其中,所述炒铲组的炒铲为圆柱体,所述炒铲对称地设于炒铲组的两侧,炒铲的外表面设有弹性刮片。
其中,所述炒盘的内底面设有弹性刮片。
其中,所述炒盘下方设有用于加热炒盘的电磁线圈。
其中,所述炒盘的侧壁内设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组上下设置的、可相对转动的炒铲组,使得肉松在炒制过程中炒得更散,得到更好的蓬松效果,最大限度地较少肉松中出现残筋膜和成块颗粒,有利于提高肉松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炒肉松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炒肉松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炒盘;11、电磁线圈;12、侧壁;20、炒铲组;21、上炒铲组;22、下炒铲组;23、转筒;24、内齿轮;25、过度齿轮;26、上炒铲组齿轮;27、炒铲;28、弹性刮片;30、电机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一种炒肉松机,包括炒盘10和安装于炒盘10内的炒铲组20,炒盘10下方设有连接炒铲组20的电机组30,炒铲组20包括上下连接的上炒铲组21和下炒铲组22,下炒铲组22通过转筒23与电机组30连接,转筒23内固定有可与转筒23一起旋转的内齿轮24,内齿轮24通过一过度齿轮25连接至上炒铲组齿轮26,上炒铲组齿轮26安装于上炒铲组21的中心,通过电机组30的带动,上炒铲组21和下炒铲组22可分别朝相反的方向转动,可将肉松炒得更散,更加蓬松,最大限度地减少肉松中出现残筋膜和成块颗粒,有利于提高肉松的品质。
优选地,炒铲组20的炒铲27为圆柱体,炒铲27对称地设于炒铲组20的两侧,炒铲27的外表面设有弹性刮片28;对应地,炒盘10的内底面也设有弹性刮片28。炒铲27和炒盘10内的弹性刮片28在炒铲组20的转动中相互摩擦,戳碎落入其中的肉松使之更加蓬松,口感更好。其中,弹性刮片28为牛皮制成。
优选地,所述炒盘10下方设有用于加热炒盘10的电磁线圈11,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炒盘10,加热效率更好且加热均匀。
优选地,所述炒盘10的侧壁12内设有保温层,可明显减少热量的损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罗源县美味食品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罗源县美味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75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泵采油洗井管柱
- 下一篇:一种车背门总成测量检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