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7703.7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4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车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8 | 分类号: | E04G21/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提式 混凝土 振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空前发展趋势,建筑物出现了许多楼层高、跨度大的高层建筑。在梁柱节点处由于抗震设防等结构方面因素,钢筋网格较小,特别是纵横向交叉处上部受力钢筋和下部锚固钢筋相互交叉,使此空间内的混凝土难以落下。
由于上下两层(或多层)纵横向钢筋的交叉,使得此处难以垂直插入(钢筋间距常小于25mm)振动棒,而目前市场中振动棒的直径最小为25mm,固在现有技术中只能斜向插入。因此容易产生钢筋交叉区域混凝土不密实、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问题,甚至存在内部空洞问题,固现有技术很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用性强、制作方便、低成本的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以解决目前在建筑施工中应钢筋网格太密而不能实现对其混凝土进行振动密实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包括没有钻头的冲击电钻1和振动杆2,该振动杆2能与冲击电钻1配合使用。
前述手提式混凝土振动中,所述振动杆2为杆状结构,其中振动杆2的上端与冲击电钻1的钻夹头1.1配合,该钻夹头1.1能卡住振动杆2,振动杆2的下端倒圆。
前述手提式混凝土振动中,所述振动杆2的直径大小为6mm~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用在钢筋网格密度小于25mm以内的混泥土振动密实中,通过本实用新型中冲击电钻的冲击频率使得振动棒不断振捣夯实钢筋网格中的混凝土,而冲击电钻的旋转可使插入的振动杆可自由出入,方便施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效果可靠、实用性非常强,且取材容易克服因钢筋网格太密而不能实现对其内部混泥土夯实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没有钻头的冲击电钻、1.1-钻夹头、2-振动杆、3-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在梁柱节点的钢筋网格小于25mm时,选用直径小于25mm的振动杆2。如图所示:一种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包括没有钻头的冲击电钻1和振动杆2,冲击电钻1选用现有市场中的ZIJ-12型冲击电钻,振动杆2选用现场二级钢筋,该振动杆2选取直径为10mm,长度为1.2米,其中振动杆2的上端可在现场加工后使之可以与冲击电钻1的钻夹头1.1配合,该钻夹头1.1能卡住振动杆2,振动杆2的下端倒圆3。
在浇筑梁柱节点混凝土时,用手提式混凝土振动棒在柱钢筋交叉的网格空隙间不断垂直插入振捣,从而保证此处混凝土的夯实和密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77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