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用夹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685763.5 | 申请日: | 2013-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4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邱士安;罗垂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1J1/16 | 分类号: | A61J1/16;A61J1/20 |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熊晓果;刘雪莲 |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配药器械,特别是一种针用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中进行静脉输液配药时,通常是利用人工操作先用注射器从一个或多个针剂瓶内抽取药液,再通过人工将注射器中药液注入输液瓶中,然后再将输液瓶套装好软管针,最后供患者输液使用。该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效率低下,尤其对需要大量配药的时候;由于配药涉及到软管针,该软管针为一次性用品,每次均需要一个一个拆除灭菌消毒袋,再将软管针插入或取出针剂瓶或输液瓶中,增加了护士配药的劳动强度。为了减轻人工配药的强度、提高药液配置的自动化,有必要设计一个能够方便夹持软管针的夹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人工配药时需要人工手持软管针插拔带来劳动强度大、配药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针用夹持装置,应用该夹持装置能够实现对软管针的夹持,配合其他装置,如机械手等完成自动配药,减轻了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针用夹持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支撑板,所述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两个针外颈夹板和两个针内颈夹板,每个所述针外颈夹板上设有能夹持软管针上针外颈的外颈夹持部,每个所述针内颈夹板上设有能夹持软管针上针内颈的内颈夹持部,两个所述外颈夹持部相对设置且形成至少一个针外颈工位,两个所述内颈夹持部相对设置且形成至少一个针内颈工位;所述底座上设有能驱动两个所述针外颈夹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机构一,以及设有能驱动两个所述针内颈夹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机构二。
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到的软管针,其被夹持部为针夹头,通用的针夹头横截面结构为工字型或者T字型,直径较大的为针外颈,直径较小的针内颈,软管针针体穿过针夹头,通过夹持、输送针夹头则能达到夹持、输送软管针的目的。在使用该针用夹持装置时,将软管针置于两个针外颈夹板的针外颈工位或两个针内颈夹板的针内颈工位上,两个针外颈夹板靠近或远离能够实现对针外颈的夹紧或松开,两个针内颈夹板的靠近或远离能够实现对针内颈的夹紧或松开。该针用夹持装置能够有效对软管针夹紧,安全可靠,配合其他配药装置,能够实现对药液的自动配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配药效率。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一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之间并穿过两个所述针外颈夹板的外颈夹丝杆,所述外颈夹丝杆上设有正反螺纹组,所述针外颈夹板上设有与所述正反螺纹组适配的外颈夹丝杆孔,所述外颈夹丝杆由外颈夹传动电机驱动进而带动两个所述针外颈夹板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驱动机构二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之间并穿过两个所述针内颈夹板的内颈夹丝杆,所述内颈夹丝杆上设有正反螺纹组,所述针内颈夹板上设有与所述正反螺纹组适配的内颈夹丝杆孔,所述内颈夹丝杆由内颈夹传动电机驱动进而带动两个所述针内颈夹板相互靠近或远离。
驱动机构一和驱动机构二均是由外颈夹传动电机和内颈夹传动电机在分别带动外颈夹丝杆、内颈夹丝杆旋转,外颈夹丝杆和内颈夹丝杆上均设有正反螺纹组,正反螺纹组包括正螺纹、反螺纹,该正螺纹、反螺纹分别与两个针外颈夹板或两个针内颈夹板匹配,正反方向分别旋转外颈夹丝杆,则能实现两个针外颈夹板或两个针内颈夹板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提高了对软管针夹紧或松开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针外颈夹板位于两个所述针内颈夹板之间,每个所述针外颈夹板上设有内颈夹丝杆让位孔和内颈夹持部孔,每个所述针内颈夹板上设有外颈夹丝杆让位孔,每个所述针内颈夹板上的内颈夹持部穿过对应的所述内颈夹持部孔,所述针外颈工位与所述针内颈工位重合。
两个针外颈夹板均位于两个针内颈夹板外侧,且内颈夹持部通过内颈夹持部孔穿过外颈夹持板对针内颈进行夹持,针外颈工位和针内颈工位重合,不仅可以单独对针外颈或针内颈夹紧,还可以实现同时对针外颈和针内颈的夹紧,同时能够节约两个针外颈夹板和两个针内颈夹板所占空间,减小了针用夹持装置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针内颈夹板包括内颈夹板本体和所述内颈夹持部,所述内颈夹持部通过定位销钉水平固定在所述内颈夹板本体上。
优选地,每个所述外颈夹持部上设有与所述针外颈适配的若干个弧形边,两个所述外颈夹持部上对应的两个所述弧形边形成所述针外颈工位;两个所述内颈夹持部上设有与所述针内颈适配的若干个弧形边,两个所述内颈夹持部对应的两个所述弧形边形成所述针内颈工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57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