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4762.9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1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韦智敏;韦宁;朱灯宏;韦超忠;吴雪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端 接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头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的D柱上端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D柱上端接头,是车身中最重要的接头之一。其结构直接影响白车身一阶模态大小,尤其是MPV车身,尾门框是薄弱区域,强度/刚度不足,容易开裂。因此,D柱上端的接头好坏,可以影响到整个白车身的好坏。D柱上接头包含零件有,后侧围外板3、后侧围内板、D柱上外板6、D柱上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外板2、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等,D柱上端接头区域包含零件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D柱上端接头结构如下图1所示。其缺陷主要是:1.后侧围内板切边与D柱上加强板切边平齐,应力集中;2.尾门框圆角上设置有避让四层板焊接的避让缺口16,该避让缺口16处应力集中;3.后侧围内板顶部拉伸深度大,零件成型工艺不良、材料利用率低;4.焊接工艺不佳,顶盖后横梁外板2与D柱上外板6只能布置3个焊接点15,焊接不牢固,容易开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避免设置缺口而产生应力集中、提高零件成形效率并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白车身模态的D柱上端接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包括顶盖、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D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外板、D柱上外板和后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外板与所述D柱上外板焊接固定,所述D柱上加强板切边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切边错位设置,所述D柱上加强板为L形,中部设置有圆弧形过渡段,所述D柱上加强板上部向一侧延伸出延长部,所述后侧围内板顶部设置有内凹的弧形弯,所述D柱上加强板延长部的根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弧形弯焊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D柱上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固定,所述D柱上外板、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以及所述顶盖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切边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弧形弯距离至少为60mm。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之间通过尾门铰链加强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板上设置有螺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和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均设置有焊接工艺孔。
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延长部上设置有一个焊接工艺孔,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靠近切边处设置有一个焊接工艺孔,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远离所述切边处设置有两个焊接工艺孔。
所述焊接工艺孔为圆形和/或方形,所述方形焊接工艺孔的长度小于85mm,所述圆形焊接工艺孔的直径小于28mm。
所述D柱上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处设置有两排焊接点。
所述D柱上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处共设置有6个焊接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47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泵无线遥控断相保护接收机
- 下一篇:一种控制保护电路